以前商品稀缺,只有糧食、皮貨、布帛、陶器、竹木器等非常少的貨物品種,而且商人地位低下,受到的盤剝和管理非常嚴格,基本上都是簡單的買賣,從一個地方將商品運到需要的地方賣掉,低買高賣賺差價,沒有中間商,所有商人吃的都是辛苦飯。
但后世的商業告訴陳旭,其實商業的本質更多的還是在于創造和流通。
創造商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商品目前已經發展的不錯,后世有的瓷器玻璃鋼鐵煙……沒有之外,茶酒糖都已經出現,而且也都在市面上流通,這些商品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百姓的需求。
但流通領域在陳旭看來才是阻擋商業繼續繁榮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火車飛機汽車等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如何加快物流運輸的安全和效率才是當務之急。
而坦途計劃就是眼下加快物流運輸的唯一方法。
同時這個龐大的計劃也會將嶺南的越族快速納入大秦的商業體系當中,隨著商業來往的密切,有利可圖之下,朝廷也才能更好的施展管轄權。
商業和政治,歷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好基友。
尤其是在陳旭這種見多了商業發展模式的歷史攪屎棍來說,更是如此。
站在句章的海港碼頭上,始皇帝問東問西大半天,毛管事也小心翼翼知無不言,大半個時辰過去,才將東南沿海目前的航海運輸說了個七七八八,始皇帝和一群公子卿侯聽完之后,也終于第一次對于大秦東南沿海的海運和商業有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了解。
聽完報告之后,始皇帝親自登上這艘名叫越女號的商船進行了視察,甚至還饒有興趣的去艦長室和瞭望臺參觀,并且還親自轉動舵輪感受了一下這種新式帆船的簡捷操控。
而艦長則全程陪同介紹大船各部位的結構名稱以及操作方法,始皇帝和隨行人員自然全都聽的認真仔細,但很多聽完之后仍舊一臉懵逼。
操作實在是太復雜了,光是旗語和號角聲音都有十多種不同的意思,而升帆轉舵導航觀察這些操作更加復雜,這艘大船上大小船帆共計七面,除開一主兩副三面大帆之外,還有側帆,什么時候升降都有非常復雜的講究和嚴格的操作規章制度,不然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禍。
特別是在起航和靠岸停航的時候最容易出事故,海事學院光是在訓練之中就先后有七八艘船受損,其中更有兩艘在登島訓練的時候觸礁沉沒。
商船上的艦長經驗豐富,是海事學院培養出來的優秀學員,因此對于行船非常嚴格認真,也講的非常仔細,而船上觀察員、導航員、舵手以及主要崗位的工作人員都是從海師學院聘請而來的專業水手,這些人都系統的學習航海理論和駕乘這種大海船的經驗,因此這艘商船在東南沿海航行了六七個月還未出現過任何事故,這也奠定了姑蘇商行在所有貨商眼中的牢固地位。
眼下雖然來往閩中廣東的商船不止這一艘,但許多貨商都點名要求走這趟商船,以保證自己貨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