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的口味倒是健康不少,沒甜到每口都要喝水的地步,但是也算很甜了,大概是一點點七分甜的感覺。
平常吃到的那種加了很多魚膠粉、吉利丁粉的雙皮奶,正宗的雙皮奶應該是狀如膏、色潔白,口感非常細膩嫩滑,如絲如綢,入口即化。口味醇香卻不甜膩,和那些口感像布丁一樣QQ彈彈的雙皮奶完全不一樣。
糯米團子,一口咬下去的時候,牙齒會感受到強烈的阻力,然后牙齒攆過酥皮的酥脆聲音會順著下頜骨傳到耳膜,然后整個腦袋里都是“嘎嘣嘎嘣,沙拉沙拉”的聲音。
酥脆下面包著一顆柔軟的內心,糯米粉和水的比例很合適,非常柔軟,比大福和麻薯要稍微有嚼勁一些,完全不會黏牙。米本身的香甜和里面包裹的腌菜的咸香,又甜又咸的搭配意外的很合適。
面積堪比足球場的大廳,桌子擺得密密麻麻,連穿行其中都覺得費勁。每桌都堆起高高的籠屜,各種各樣的點心滿滿當當鋪一桌,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喝早茶,真的很溫馨,很吵也是真的。
在莊臣看來,一般來講陳村粉都是和排骨一起蒸的,這樣粉里有點油和肉香會比較好吃。而放橄欖菜和肉末蒸是第一次見到,讓人眼前一亮。
粉還是那個粉,但是因為配料變了一下,味道甚至口感就都完全不同了。這份放欖菜肉末蒸的陳村粉,咸香味完全滲進了粉里,所以每一口的味道都很均勻。
而排骨蒸的則一般是用醬油調味,所以萬一沒拌勻那味道也要一口咸一口淡了,再加上肉末均勻分布在粉里,而且還是肥瘦相間的那種肉末,所以油脂也滲的很均勻,每一片陳村粉都是透明的。
一筷子下去,滿口肉香。
現在很少見的倫教糕,質地非常獨特,柔軟、潤滑,卻極有韌性,甚至對折都不斷。味道則是清甜爽口,唇齒留香。這家的倫教糕,切成三角形,兩面還煎一下,所以更添一層酥香的風味。
選用上乘的大米,磨成米漿,再制糖水,翻來覆去經過熬煮過濾沖洗發酵等數道工序,最后才能入蒸籠蒸熟上桌,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
跟酒樓里的相比,這里食材更為樸素家常,普通的牲畜和家禽,魚鮮和蔬菜,呈現在餐桌上有種農家菜的豪邁和踏實感,可以大快朵頤,享受土地和水流的饋贈。
傳統的廚具鍋碗瓢盆好像有一種亙古綿柔的守候風骨,像泡過百回茶葉紫砂壺也沾染了幽幽茶香,煲湯的瓦罐想必也磨合得性情溫柔。
小時候一直羨慕能沿水或臨海而居,水產豐盛,每天都能吃到魚鮮,感覺就是過節。可能所有生活在內陸的人的餐桌上有多樣烹調的肉類菜蔬,卻對水產有一種本能期望和貪戀。
就算在食品運輸和儲藏都發達的今天,家里還保留著相逢團聚或有喜事可賀,興致勃勃去買一兜海鮮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