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特先生,我還沒有穩定自己的拍攝風格,以后的影片什么情況,誰也不敢保證。”正在韋恩斟酌著開口說到一半,就被這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又給打斷了。
“相信我,韋恩!如果你像我說的那樣去制作影片,你絕對會收獲非常多專業口碑。”
專業口碑?那還不是影評人說了算!
這個圈內所有人都知道,這些著名的特約影評人,全都是脫離了市場的存在,在沒受到制片公司公關的時候,所發出的影評全都是和大眾影迷相反的意見。
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出他們與眾不同的藝術修養。韋恩雖然也一直希望形成自己的影片風格,他也一直在為之努力。可脫離了大眾群體的電影藝術,還算什么藝術。
這些影評人平時的做派,就像一個個指導老師,在不停的指導大眾影迷選擇電影。也就是在這個時代,他們還能囂張幾天。
等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眾影迷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事,憑什么一個幾百人的影評人團體,能指導全北美幾億人去選擇影片?
影迷喜歡商業影片,他們就反對商業影片,影迷看不進去的那種昏昏欲睡的文藝片,卻被他們捧上神壇,稱作高雅的藝術。
說白了吧,在他們眼中,多數人喜歡的就一定是低俗的,而他們這樣標新立異的少數人,才能代表偉大的電影藝術!
現在好萊塢還有六大巨頭公司,哪一家敢像他們一樣,制作那些影評人眼中高雅的藝術片?除了有目的的沖獎作品,剩下的全都都是對準大眾群體的商業電影。
就像這次華納請羅杰-艾伯特他們來,不管這部《逃出絕命鎮》制作成什么樣子,他們在明天的報紙專欄上,也會大加贊美,只因為受到了所謂的公關費。
所以這是一群什么玩意兒?他們也只是放放嘴炮,用于影片宣傳的一種手段罷了,這就是一群趴在電影業,一邊吸血,一邊鼓吹藝術的螞蟥。
用太平洋對岸的一句話,就是既當了婊子,還特么立了牌坊。
韋恩幾句話應付了這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就想轉頭離開這里,他怕一會忍不住會懟他幾句。
“格林伯格導演!”一直站在旁邊觀看的肯尼斯-圖蘭叫住了他。“我們去那邊坐下聊幾句?”
“當然可以!”
剛剛肯尼斯-圖蘭可是一直在觀察,等他看到韋恩的臉色慢慢變得難看時,差點笑出了聲。他的性格和影評風格與羅杰-艾伯特不一樣,有時候想法甚至完全相反。
只是羅杰-艾伯特成名比他要早,又是普利策獎獲得者,在北美的影響力也比他大一些。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肯尼斯-圖蘭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洛杉磯猶太裔!天然就對韋恩充滿好感。
“格林伯格導演,別放棄你自己的風格,就算最著名的影評人,說的也不一定對,要知道,我們這個群體,可沒出過成名的導演,還不一定有你了解影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