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葉的丈夫,沈奇最關心三氮雜辛烯素在歐葉身上的耐受性、藥代/藥效指標。
作為三氮雜辛烯素的研發者,沈奇亦需全面關注這60位受試者的臨床表現,包括之前的動物實驗數據,以及后續的II期、III期臨床試驗。
一款新藥是否能夠上市,取決于它在絕大多數目標受試者身上的安全性及藥效。
沈奇當然希望三氮雜辛烯素最終能上市銷售,他的關注重點逐漸轉移至其他受試者。
屈教授向沈奇展示了基于60位受試者所建立的藥代/藥效模型,目前來說是個半成品,需要繼續補充數據,但也能看出一些趨勢。
“Tmax、Cmax是通過實測得來的,AUC0~t通過梯形計算法獲得,我們用λ2求出t1/2以及AUCt~inf的估計值,這是非房室模型,是藥代動力學、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研究中的主要藥代計算方法,也是新藥申報中法定的計算方法。”
“但是非房室模型獲得的參數有時難以用于建立PK預測模型和進行PK/PD關聯分析,所以在本次臨床試驗中,我們也運用到了房室模型,進行了嚴密的數學分析。沈主任你看,這是樣本6,藥物進入樣本6的體內后分布到作用靶點,與靶點結合后產生藥理效應,由此引起生理、病理上的變化,從而帶來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樣本6的數據很好,這誰啊?”
“樣本6是你老婆。”
“哦,不錯不錯,挺6的。但樣本27,貌似不理想啊。”
“樣本27是何元凱,就是剛才那個裝瘋賣傻的大學老師。”
“看看整體的模型化分析吧。”
“整體模型還沒做好,不過也沒事,看看過程數據吧。沈主任你瞧,我們通過LC-MS/MS分析,在我們設定的范圍內,藥物濃度與其信號響應之間的關系通過加權線性回歸函數來描述,也可以用二項式來描述……”
“老屈你讓開,我來幫你用二項式描述。”
沈奇自告奮勇承擔起數學模型計算分析的工作,半個多小時后,他完成了整體模型的二項式描述。
對比加權線性回歸函數描述,二項式描述揭示了更為細致的藥物濃度與其信號響應之間的關系。
“菲獎得主出手,果然不一樣。”
三氮雜辛烯素I期臨床試驗進行到了收尾階段,現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數據分析處理,最終形成書面報告。研究團隊、臨床團隊申報新藥或者發表論文,都是以數據說話,以書面報告判定研究成果。
沈奇順手幫屈教授做了二項式描述,加快了該臨床團隊的數據處理進度。
從現有的數據上可以看出,綜合考慮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三氮雜辛烯素通過I期臨床試驗的希望非常大。
隨著歐葉的《強BSD猜想》正式論文發表,世界范圍內不少數學團隊宣稱,他們已開展《強BSD猜想》的解釋、驗證工作。
這些數學團隊包括,克雷研究所巴爾加瓦團隊、哥倫比亞大學龔長偉團隊、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林登施特勞斯團隊、牛津大學阿達馬團隊、水木大學蘇文燮團隊、UCLA陶哲軒團隊……
對于《強BSD猜想》的解釋、驗證,似乎形成了一種學術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