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所以威騰是你祖師爺。”
“這太讓我振奮了。”楊定天發現自己原來師出名門,威騰、沈奇比他之前的碩士生導師常教授牛逼了不止一條街。
沈奇將這篇黑洞熵的文章投去《科學》,沒過多久,《科學》刊登了這篇文章。
系統:“新成就!宿主在《科學》上發表物理論文一篇,基礎獎勵5萬點學霸積分,乘以該期刊IF值41.346,最終獎勵2067300點學霸積分。結余29893918點學霸積分,請宿主確認。”
可以,這很《科學》,沈奇以短平快的方式刷了篇《科學》論文,收獲兩百多萬學霸積分。
再接再厲,通過不同的數學處理方式,沈奇又完成了一篇黑洞相關的科普文章。
“黑洞吸積及噴流的形成被認為是尺度不變的,黑洞吸積的基本面關系可以由黑洞質量、射電/X射線光度組成的經驗公式來表達。”
“在南港理工大學天文觀測站的支持下,通過大量觀測數據,本文計算得到一個新的黑洞活動基本面關系表達式:dL(z)=c/H0(1+z)∫[ΩΛ+Ωm(1+z’)^3]^-1/2dz……”
“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由X射線/射電光度與質量所組成的黑洞基本面關系式具有高度統一性,為我們對黑洞的后續研究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沈奇將第二篇黑洞文章投稿給《科學》,此時距第一篇黑洞文章發表過去了不到一個月。
《科學》編輯部高度重視沈奇在短時間內接連投稿的情況,他們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編輯直接與沈奇聯絡,這位編輯啥也不用干,就負責和沈奇溝通交流。
這位名叫克萊頓的編輯通過郵件和沈奇取得聯系:“沈教授,今后你給《科學》投稿,不用通過投稿系統,直接發給我就行了。實際上你已經在《科學》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地震模型,另一篇是剛被收錄的黑洞熵。我在昨天又收到你的一篇文章,同樣是和黑洞相關,所以沈教授打算寫一部黑洞系列?”
沈奇回復到:“親愛的克萊頓先生,我的黑洞系列一共有兩篇文章,之后還將陸續撰寫其他系列,以盡到一名科普物理學家的職責。感謝你的支持。”
一周之后,沈奇的黑洞系列第二篇文章《新的黑洞活動面基本表達式》刊登在《科學》上。
即便沈奇再能編,同一版數據他最多寫出兩篇不同的科普論文,兩篇黑洞文章一共帶來4134600點學霸積分的收入。
沈奇在短時間內連發《科學》文章,并且發的都是和天體物理、宇宙學相關的文章,再具體一點,兩篇文章都和黑洞相關。
這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了,沈奇到底想干嘛?
973項目主管領導找到沈奇,詢問到:“沈教授,你不是在集中精力攻克凝聚態物理項目嗎?怎么最近對黑洞如此關心?”
沈奇解釋到:“領導,973的凝聚態物理項目我沒停,并且進展順利。我發的兩篇黑洞文章屬于科普性質,我自籌資金來搞定,不會占用973項目的任何資源。”
領導就是問問,也沒說什么,畢竟連發《科學》文章是不錯的科研業績。
與此同時,蕭俊龍的《莫蘭集的研究》發表在《倫敦數學會雜志》上,這份期刊是數學界比較出名的一家,知名度僅次于四大期刊。
沈奇數理研究中心在本年度前兩個季度的形勢喜人,數學、物理雙線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