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將最新一期的《今日物理》、《自然》收好,美國和英國的頂級期刊都說了,咱們團隊在實驗室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商業化前景。
“湯元,將《今日物理》、《自然》交給技術轉移中心的祁主任,他是法律專家,平時可能不怎么看非法律的專業期刊。”沈奇安排湯元去做這么一件事。
沒過多久,湯元帶著這兩本期刊回來了:“祁主任手下有一個小組,全是搞技術出身的,他們有看物理、化學、醫學、生物、計算機、工程等方面全球排名前十的期刊。《今日物理》、《自然》是他們的常規閱讀物。”
“果然夠專業!”沈奇為祁主任點贊,他現在完全信任祁主任團隊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水準。
“等一下,他們不看數學方面的期刊?”沈奇問到,不過想想也是,數學研究成果轉化的難度太大,看完一篇數學論文比看完一篇物化生論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不是數學專業出身的技術人員,可能還看不懂專業性很強的數學文章。
又過了幾天,美國化學會主辦的期刊《化學評論》對沈奇團隊發表在物理期刊《今日物理》上的文章進行了點評。
《化學評論》的IF值高達47.251,比《自然》、《科學》更高。
顧名思義,《化學評論》不刊登原創性文章,他們只發表評論。
“沈奇團隊首次合成了摻雜Ge、Sn的Ce-Al-Cu金屬塑料,具體成分占比和詳細的實驗制備技術無法得知,從性能數據和實物圖片上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看到《化學評論》的這篇報道后,沈奇驚呆了,美國化學會閑的蛋疼是吧,搗什么亂?
沒錯,凝聚態物理的交叉性很強,特別是在非晶材料的合成制備這個細分領域中,很難將物理、化學劃分的涇渭分明。
但《化學評論》干的這事,很容易讓沈奇聯想到盧瑟福。
你在任何一篇資料上找到關于盧瑟福的介紹,通常是按這個模板編寫的:盧瑟福,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是真正的物理大牛,甚至可以說是物理狂人,他的名言是:“科學要么是物理,要么是集郵。”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盧瑟福壓根沒將數、化、生放在眼里,他的心中只有物理。
然而在1908年一個涼爽的秋季,法拉第之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他喜獲諾貝爾化學獎。
國際化學界為表彰杰出的物理學家盧瑟福在化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將第104號元素命名為Rtherfordium。
這個元素翻譯為中文是一個金字旁+一個盧。
一直到去世,盧瑟福也沒能獲得他夢寐以求、為之奮斗終生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代也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即沈奇的物理導師,喜獲菲爾茲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德華-威騰。
史料記載,1907年年底及1908年上半年,化學界瘋狂為盧瑟福打call,這或許是盧瑟福最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個重要因素。
瑞典皇家科學院是很關注國際學術界最新動態的,尤其關注類似IF值高達47.251、以評論風格犀利聞名國際學術圈的《化學評論》這種期刊。
沈奇喝杯咖啡壓壓驚,他沒想過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近期的目標只有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