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數論論文,兩位作者均來自MIT,他們通過一類全虛四次域的子環上的代數數的分解計算,結合狄利克雷L函數,得到了一類橢圓曲線的整數點。
這讓沈奇想起了當年的谷山豐和志村五郞,以及懷爾斯和泰勒。
谷山-志村猜想提出了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之間的聯系,即代數幾何與數論之間的某種聯系。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懷爾斯和泰勒在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中證明了谷山-志村猜想。
歷史總是這樣,一個牛逼的主角身邊必然配置一個性格鮮明又能干的副手。
谷山豐身邊有志村五郞,懷爾斯身邊有泰勒,一生跟隨福爾摩斯的是華生,幫張無忌清小怪的是韋一笑。
“而我身邊的能干副手是……”沈奇掐指一算,扯遠了……這篇論文稿的核心內容是用數論方法解決橢圓曲線問題,與懷爾斯、谷山豐他們的思路恰好相反。
“還是有點意思的,這兩位MIT的數論學者,其功力不在我老婆之下。”沈奇的老婆淡出數學界有一段時間了,而這個江湖強力新人不斷涌現,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給不給MIT的兩位數學同仁過審呢?
沈奇陷入了沉思。
這不是普通的期刊,而是數學四大期刊之一的《數學年刊》。
如果沈奇一拍板,過!
兩位作者肯定就美滋滋了。
最終,沈奇決定過審,因為兩位MIT的作者確實寫的不錯。
就這篇論文吧,也讓沈奇受到了一定的啟發,如果懷爾斯當年用橢圓曲線方法解決數論問題費馬大定理是正向操作,那么兩位MIT作者在這篇論文中使用了反向操作。
結論其實平平無奇,證明一類橢圓曲線的整數點而已。
沈奇感興趣的是這種反向處理方法。
“我的評審意見請見附件,總體上沒問題,可以過審。如果加以改進,加入群論,那么這又涉及另外一個問題了……BSD猜想。”沈奇在郵件中跟《數學年刊》的主編交流。
主編:“奇,你的構思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在我們期刊上。”
沈奇:“這不能算是論文,最多只能算是一篇讀后感,篇幅不會超過2頁。”
主編:“你的讀后感,也具備很高的學術價值。”
沈奇很多年沒往《數學年刊》或是其他數學期刊投稿了,他現在的做法是出版專著。
做科研其實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沈奇從來沒有放棄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沈奇寫篇讀后感,也有著名的數學期刊收稿。
《數學年刊》主編約稿沈奇讀后感的盛情難卻,沈奇答應了,寫就寫吧,寫兩頁讀后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一個小時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