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讀后感,整理成論文格式,沈奇也不走什么投稿系統了,直接發到《數學年刊》主編的電子郵箱。
這篇讀后感論文的作者只有沈奇一人,這種文章沒法帶別人一起飛,屬于大佬專享待遇。
第二篇需要沈奇審核的論文來自PRL編輯部,是一篇凝聚態物理論文,六位作者人員構成復雜,有UCLA的,有東京大學的,還有英國帝國理工的,看來這是個跨國合作項目,跨了美、歐、亞三個大洲。其中通信作者來自UCLA,名字是Li-Li,好奇怪的名字。
這篇凝聚態物理論文研究凝聚物質的結構、力學和熱力學性質,這跟沈奇他們FASTER項目組的研究方向有所區別,跟沈奇早期單干時的研究領域有些類似。
FASTER項目組現在干的活,一句話總結就是研制新材料。這非常偏應用,研究成果帶來的紅利也很吸引人。
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員構成不能全是實驗員,總得有幾個擅長學術理論研究的學者。
“PRL發來的這篇凝聚態物理論文,寫的真心不錯。”沈奇快速瀏覽一遍論文,他的第一感覺是,這篇論文只附了少量的測試結果圖片,剩下的是理論分析。
這個跨國項目組采用自洽場理論研究了凝聚物質的微相結構缺陷,對光子晶體制備、生物醫學、功能納米材料均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比較高端。”這是沈奇仔細看完論文之后的結論。
不可否認,純粹做應用的研究人員在物質收獲上會更多一點。
但在學術地位上,理論研究型的學者更崇高一些。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國際上的凝聚態物理團隊不乏高手。
包括副組長湯元在內,FASTER項目組已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靜下心來做學術理論研究。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嘗過甜頭之后,再轉回去做理論,這很難做到。
也就沈奇對凝聚態物理理論研究方向感興趣,他絕不能讓自己的中心變成一個只做應用產品的機構。
沈奇回復PRL編輯部:“過審。”
雖然過審了,但沈奇還是通過電子郵箱聯系PRL主編,對這篇論文提了些建議:“體系受限作用發生變化,使得體系相貌產生了明顯的轉變,例如從三層柱狀相到對稱的雙層柱狀相的轉變,或是從水平層狀相到垂直層狀相的轉變,體系的熵能對最終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了,這篇論文已經很好了,也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他們的下一個類似項目起到一定的作用。”
PRL主編回復郵件:“沈教授,我們是否可以將你的建議整理成一篇評論文章,發表在PRL上?”
“可以。”沈奇同意了,他審了兩篇論文,寫了兩篇讀后感,沒想到讀后感還蠻受歡迎的。
《數學年刊》一季度出一期,PRL是周刊,出刊速度快。
沈奇評審的這篇凝聚態物理論文,很快就在最新一期的PRL上報道了。
他寫的凝聚態物理評論文章也在這篇PRL上發表了,只有一頁紙。
系統:“新成就!宿主在物理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一篇,基礎獎勵5萬點學霸積分,乘以該期刊IF值11.382,最終獎勵569100點學霸積分。結余54261588點學霸積分,請宿主確認。”
“讀后感也有獎勵,真不錯。”沈奇審稿審出了意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