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光點計劃”的階段性報告PPT呈現在沈奇眼前。
沈奇不是“光點計劃”項目組的人,他覺得馬廳長這么做,是不是有點不合適?
馬廳長苦笑道:“沒錯,‘光點計劃’是我們能源署主管的重要項目,韓院士是這項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但是韓院士年事已高,他最近身體很差,住院了……沈院士你先全文看完這份階段性報告吧。”
“光點計劃”是一項工程量浩大的世紀工程,中國科學家二十年前就開始論證可行性,如今進入了試驗階段。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新能源的應用不能再停留在小規模小范圍的階段。
對于渺小的人類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幾百年、幾千年之內,有一種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特別環保。
那就是太陽能。
太陽能發電,確切的說應該是光伏發電,是各國科學家都很關注的科研領域。
有些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已經建立起了光伏發電站。
光伏發電站利用定日鏡和耐高溫光伏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但是在地面豎立起大量的巨型定日聚光鏡的成本非常高。
成本高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地面光伏發電站受光強瓶頸的限制,而且還受晝夜限制。
于是一個偉大的構想誕生了---“光點計劃”。
“光點計劃”的核心技術構想是:將一百二十顆小型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它們組成的流體平面構成了同步軌道反射鏡。各個衛星控制的流體平面在同步軌道上連成一個可彎曲的弧面,將太陽光反射到地面聚焦。
這項工程量浩大的世紀工程的成本,肯定要比采用定日鏡的地面光伏電站高出許多許多。
但是“光點計劃”通過反射衛星聚焦的光強是自然光平均光強的四百倍,而且不受晝夜限制。
“光點計劃”配套的地面發電站容量預估超過五千萬千瓦,而長江三峽發電站的容量不足兩千萬千瓦。
五千萬千瓦級別的“光點計劃”太陽能發電站是發電界的巨無霸,相當于全球最大水電站裝機容量的兩倍多。
所以國家批準了“光點計劃”,中國科學家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做論證、做可研、建立技術理論基礎,目前“光點計劃”終于進入到實質性試驗階段。
然而,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的“光點計劃”在試驗階段遭遇了一個技術難題。
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一百二十顆反射衛星是不可能上天的,上天了也沒用。
帶著這個問題,馬廳長找到了沈奇。
馬廳長站了起來,以最誠懇的態度說到:“沈院士你也知道,‘光點計劃’關乎著國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二十年來的心血絕不能白費,整整一代科學家的青春啊……所以,還請沈院士幫助我們解決這個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