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冬至不足半月,往年的揚州城應是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籌備饗食。
而如今卻是門窗掩合,悄無聲息。
街巷里時有黑甲重騎來回走動,三五成群,青鬼面具,眸光凌厲。
這些重騎士兵的腰間都有一個相同的金屬牌子,牌子上刻著“朧月”二字,很顯然,是蘭陵的朧月軍。
在楚國的宗卷府中,關于朧月軍的記載就有數十卷之多,每一卷都透露出一個相同的結論——朧月軍的士兵似乎都不是人!
“夜能視物,無知覺,嗜血。”
在郢城的地下,有一個神秘的牢獄,歸玲瓏府所轄屬。牢獄的最底層長年黯淡無光,潮濕隱晦,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氣息。
在陰影處有著數十個囚籠,每個囚籠里都鎖著一個帶著青銅頭盔的人,這些人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眼瞎嘴斜,十分凄慘。
據宗卷記載,這些人都是被俘虜的蘭陵朧月士兵。是玲瓏府花費高昂代價才得到的。
得到這些俘虜后,玲瓏府的一項秘密任務開始展開,歷經數十年,仍然沒有破解為啥朧月軍的秘密,只知道他們都是一群聾啞人,視覺卻優異于常人。
朧月軍在楚國的揚州郡盤亙數天,揚州城內的百姓也似乎發現了他們對聲響不敏感,所以才閉門在戶,盡量不弄出動靜。
揚州淪陷的消息傳到楚國王都時,駐守其他地方的皇子們紛紛回宮請戰,但都被睢王拒絕了。
因為在兩日前,睢王與玲瓏府府主夜無歸商定,暫且由夜無歸帶領十五萬楚國禁衛軍前去收復揚州。
---------
夜幕下的揚州城如同沉睡的巨獸,匍匐在白水河的懷抱中,蜷曲在慘淡月光下。
高大的城樓上站滿身著重甲的朧月士兵,手里拿的是蘭陵特有的破甲強弩,腰間箭筒里刷黑漆的青銅箭簇閃著幽光。
蘭陵制式甲胄統一著黑色,就連護手和護腿都鑲嵌有花紋銅片,整齊劃一,頗具威風。
在月光黯淡的地平線上,出現了楚國禁衛軍的身影。
十五萬楚國禁軍浩蕩開來,氣勢如虹。
暗紅色的鎧甲如同燃燒的烈焰,與旌旗一色,與赤月輝映。
橫刀立馬,一身淡青衣袍的夜無歸戴著青面鬼狐面具,低調地跟隨在一位身著紫色盔甲的將軍身后。
紫甲將軍是楚國禁衛軍統領,名為陳三秋,曾是睢王馬前的遞刀人,跟隨睢王數十年,憑借一手神出鬼沒的左手刀,立功無數。如今年過半百,老當益壯,隱去鋒芒,盡顯睿智。
在路上,老將軍已經和夜無歸商榷出破城之法。
揚州城乃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楚國標準城池建制,青石方土堆砌而成,高三丈五,厚三丈三,百步一箭塔,千步一烽火臺,東西南北四道城門,外有護城河。
如依常規攻城拔寨之法,要破揚州城就要鐵著頭皮去直面蘭陵的破甲強弩。故而夜無邊尋來了當年曾經負責修繕揚州城的老工匠,在他們的口中得到揚州城除了四道城門外,還有幾個汲排水溝,可從中潛渡至城內,屆時來個里應外合可降低楚軍士兵的傷亡。
考慮到蘭陵的破甲強弩威力巨大,陳三秋從江陵郡借來了幾臺盾車,這種高大的盾車前置巨大厚實的橡木盾,中間留有觀察孔,是專門對付弓弩的。加上城中蘭陵駐軍所攜帶的羽箭數量有限,此去破城,勝籌穩握。
在楚國大軍距離揚州城不足三里時,揚州城的城樓上燈火開始騷動,大量的桐油被澆淋在城墻上,并在城墻腳下匯成一道“小河”。
一支帶著火星的羽箭劃破黎明前的黑暗釘入城墻。一瞬間火舌蔓延如狂風,整個城墻化作一道火焰屏障,照亮天穹。
原本打算夜間攻城的楚軍只好止步在烈焰前,等待。
破曉時分,揚州城里突然傳來一陣爆鳴聲,在城門前等候多時的陳三秋終于舉起了帥旗,發出總攻的號令。
此時潛渡城內的楚兵點燃了蘭陵的桐油庫,引起了騷亂,而城門的大火已經是奄奄一息,正是攻城的好時機。
四臺盾車被緩緩推向城門前,萬千羽箭紛紛被格擋,趁著蘭陵朧月軍更換箭壺的時機,楚軍的弓弩開始占據上風,壓制著朧月軍不敢露頭。
借助這個時機,一道道云梯搭在城樓上,楚軍開始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