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好笑,就像是燭龍前世的一個梗,世界上那么多閑人,都怪袁隆平讓他們吃的太飽了。
現在也是一樣,三皇,顓頊這些共主,都是為了人族的發展而努力,而后邊的堯和舜,起初都是一心一意為了人族發展,但是在時間的力量下,沉迷了權利帶來的好處,因此心性已然改變,不負當初的仁慈和善良,反而想著對同族出手。
舜并不想將人族共主之位傳與禹,于是便在祭祀鬼神的大典上,將治水成功的功勞歸功于鬼神之助。
舜在功德圓滿之后,便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商均,商均登上了共主之位,而大禹為了避嫌,躲避到陽城,商均繼位之后,威望實在太小,天下的諸侯看在眼里,心中皆是不服。
而舜已然成為了五帝之一,修為準圣巔峰境界整壓火云洞,無法隨意離開。
他的老師金靈圣母也是在功德之下突破到了大羅金仙道果境界,距離準圣境界也不遠了。
于是便紛紛離開商均而去朝見大禹,如此,在諸侯的擁戴以及三番四次的較量之下,商均最終無奈退位讓賢,五十三歲的禹正式即位人族共主,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姓姒氏,史稱夏禹。
夏禹繼位之后,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與此同時,中原各部落已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夏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
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當時,古越部落族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夏禹的命令,夏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并暴尸三天。
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夏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自此夏禹的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武功赫赫,震懾天下,人莫不尊!
在治水的過程中,夏禹曾經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
夏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大州,然后進行管理,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因為夏禹的老師并非三教之人,他自然沒有傳播任何教派的教義,因此人族的一些修士并沒有來找他的麻煩,讓夏禹的共主生活十分和諧。
夏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他還時常指導人們恢復和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至此,人族由于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協作以及密布的水網工程之后,在夏禹的英明領導之下,人族迅從之前大水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而且他們還迅打破了阻礙前進的囚籠,人族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夏禹執政數百年,卻始終感覺自己功德未滿,于是便向老師燃燈道人請教,燃燈道人推演許久,才開口說道:“人族當立三皇五帝,以此讓人族氣運不衰,從而永保天地主角之位,你乃人族五帝最后一位,需使人族氣運圓滿方可證道。”
夏禹聽后,苦思許久,最后終于想得一法,于是命人取天下之銅,鑄起九口大鼎,并去天下人族之血灌注其中,以人族九州之名為九鼎取名,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而隨后九州鼎卻是被燃燈道人討要走了。
他的理由是雖然九州鼎聚集了人族意志,但是凡人的意志終究太過薄弱了,所以他會將龍族和人族綁在一起,讓龍族成為人族的圖騰。
而后,九州鼎被乾坤道人拿在手中鍛造了一番,加入了混沌精鐵,混沌原石之類的頂級材料,雖然數量稀少,但是九州鼎還是成為了頂級先天靈寶。
隨后乾坤道人將祖龍九子的真靈打入九州鼎內,成為了九州鼎的器靈,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乾坤道人將他們的真靈封印了起來,免得有一些不知死活的人為了獲得九州鼎,而后將他們的真靈給損傷了。
隨后,九州鼎則是歸還給了夏禹,夏禹以九鼎鎮壓人族九州,以此保人族氣運不衰,自此,三皇五帝中的最后一位也功德圓滿,天降功德,功德之多遠不是五帝中的前四位可比,已經與三皇中軒轅氏證道時的功德相差無幾了。
而燃燈也是得到了兩成半的功德,在諸多人皇之師內,他得到的功德算是最多的了。
一成功德歸于隨大禹治水之人,一成半功德歸于了九州鼎。
剩下的五成功德則是歸于大禹,使其境界突破到了半步混元大羅金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