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海諸神順應天庭帝君的指引,將神國內的信徒切割舍棄,專心致志地謀求自然偉力,很快觸碰到空缺出來的權位,十一位主神都有著落,開始沉睡凝聚位格。
失去了神靈的庇護,南海洲島的百萬土著,根本不是拓荒軍的對手,尤其是出現在土著城邦面前的敵人,多有道兵、道將,甚至當地培養出來,授予符箓的道士,在各種法術面前,頃刻間兵敗如山倒。
前后不過半年,土著殘軍節節敗退,不得不勝利轉進最大的根據地雷島。可惜,沒過多久,這座洲島也被拓荒軍攻下。
大量心有不甘的土著,尤其是城邦體系下的上流階層,王族、祭司、貴族、武士等人,退入茂密的叢林深處,密謀著反攻的大計。
可惜,失去了肥沃的農田,僅僅是漁獵收獲,根本維持不住幾十萬人的生活,礙于艱辛困苦的生活,迫于現實的壓力,走出叢林向拓荒軍投降的土著越來越多。
拓荒軍則循著舊例,就地轉化土著,將他們納入華夏的國野體系中,獎勵其中主動靠近的一部分人,作為千金市骨的榜樣。
表現地最積極的人,正是原本地位最卑微的奴隸和貧民。土著城邦彼此之間交戰,將對方的人貶成奴隸,肆無忌憚地使用,盡快壓榨出剩余價值,甚至用到死,尸體還可以獻祭、喂食。
奴隸和貧民是土著城邦體系徹底崩潰的直接受益人,前者免除了奴隸的身份,后者看到所有人變成身無分文的赤貧,感覺前所未有的美妙。
他們和拓荒軍有共同的利益,成為最快轉變態度,融入國野體系的先行者,在其他土著還在觀望的時候,迅速完成蛻變,成為拓荒軍統治地方的爪牙、耳目。
尤其是奴隸當中原本出身城邦上流階層,他們多數都有神靈的血脈或者賜予的神恩,拓荒軍的道兵、道將,最喜歡這些擁有特殊能力的人。若是女的直接納為妾侍,若是男的就問可有直系女性親屬,一旦有適齡的女兒、孫女,翁婿情誼自然建立起來。
看到以前的奴隸,由于獻上子女,入了征服者的眼界,就從城外的鄉野田間拔擢而起,進入繁華的城里安居生活,心有不忿,羨慕嫉妒恨的人自然不會坐視。
探聽出拓荒軍的要求后,擁有神靈血脈的土著女人,自薦枕席的多不勝數。以前她們擁有一定的地位,皮膚黝黑卻也有限,偏向于健康的小麥色。五官面容由于神靈血脈的滋潤,也較普通土著婦女更柔美,符合中原九州的審美觀。
當然了,嫁接血脈必須從娃娃抓起,越發成熟的國野體系,自然有專精此道的漢人出面教導。土著的少女受過至少三年以上的培養,不僅熟悉掌握漢語文字,各種文化飲食習慣,以及最重要的禮儀之道,通過考核后,轉成城中的君子期許的“淑女”,就可以直接進入內城婚配。
潛移默化的同化之道,土著的抵抗降到最低,再加上彼方天道意識的愛子,南海神系的諸神都撒手不管不顧,以致于土著危難之時,必定出現的真王,都無法誕生。
新天地還在虛空大海中航行,漫長的旅程即將抵達終點,天地內部的統合也漸至尾聲,除了一小撮意志最堅定的叛軍,大部分土著都主動或被動地融入華夏的國野體系,成為大漢帝國文明輻射圈的一份子。
在這場開疆拓土萬里地界的遠征中,建功卓著的道門諸脈修士,獲得洞天福地為道基,積蓄足夠后,紛紛接到從而天降的符詔,都是道脈師門長輩的恩典,紛紛霞舉白日飛升。
男仙前去天庭東方的扶桑,循例拜見東王公。女仙數量較少,轉去仙境的西方瑤池,拜見西王母。錄名在玉冊后,就可以躋身仙班,獲得一座屬于自己的仙園作為府邸。
在葉知秋看來,二次收割后,道門諸脈在地上的傳承,差不多就完了。身為天庭帝君,他當然知道,這些近期飛升上來的仙人,都將傳承的道書,藏在名山大川,或者深山野林中,等待有緣人的到來,將道脈繼續傳承下去。
不過,他們的這點小心思,已經無關人道、仙道兩分的大局,中原九州猶有仙跡傳聞,也算是一段佳話,葉知秋自然不會阻止。
天庭凌霄殿內,道器十方渾天儀中,時空四軸坐標鎖定的大世界,漸漸出現在核心處。這是一個雨林密布的天地,也是天圓地方的結構,陸地面積卻極為廣袤,幾乎有新天地的兩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