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貴,有人吃嗎?
他還是對明朝的奢靡不夠了解。
明朝到底有多奢靡?
這個問題,方以智就比他清楚多了。
在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別看普通老百姓大多在為一日三餐而奔波,甚至有老百姓已經連樹皮都沒得吃了,可官紳階層卻還在過著鶯歌燕舞的奢靡生活。
就以吃的來說,官紳階層的奢靡,可以奢靡到伊凡難以想象。
在明朝建國初年,因為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和尚的緣故,宮廷飲食雖然繼承于唐宋,但還是講究節儉,提出了“筵不尚華”的要求。
在朱元璋的帶領下,舉國上下都大行節儉之風。
很多地方大員,每天的飲食只不過是豬肉一斤、豆腐兩塊、蔬菜一把,招待朝廷使者也是四菜一湯,菜不過五樣。
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朝政的**,奢靡之風日起。
到了明朝中期,這種奢靡之風已非常普及。
比如說宮中有名的“豆腐”,竟然是百鳥腦髓釀成,一盤豆腐,費鳥竟然上千只。
大臣之間設宴擺席,花費千金是常事。就算是民間最尋常的宴會,起碼也是十幾道菜,若是富戶,更是有葷有素,山珍配海味,太少了的話是會被人嘲笑的。
到了明朝后期,這種奢靡之風更是發展到了極致。
比如說大名鼎鼎的張居正,這位被近代史學家梁啟超評價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的萬歷朝權臣,他回鄉葬父時排場極大,一路上的飲食也極其豪華鋪張。
沿地官員得知張居正偏愛無錫菜肴,紛紛緊急招募無錫廚師專程來伺候飯菜奉上,普通一餐就有百十道菜,張居正尚嫌“無下著處”。
因此,別看現在明朝已經快要滅亡了,可在金陵這種六朝古都,有錢人的奢靡還是遠超伊凡的想象。
就好比說方以智這種世家子,就算伊凡已經準備把小宛私房菜的美味賣天價,他也還是準備把其當成他的飯堂。
一桌美味花上幾十兩銀子,對有錢人來說真的不算事。
好吧,伊凡接受了方以智的洗腦,準備賣天價菜了。
反正對他來說,賺的越多,就越是好事。
“走吧,僦樓去。”
伊凡雖然把接手望月樓的事交給了方以智,但關于廚房、餐廳的布置等事,還是要親自過問的。
望月樓怎么布置確實是個問題。
首先是廚房的安置。
按理說,既然是私房菜,每天的客人不會太多,那廚房可以安置在樓內。
但在這個沒有抽油煙機的年代,伊凡不想把整棟樓都弄得烏煙瘴氣。
那就把廚房安置在院子里的小屋內吧。
好在望月樓原本的酒樓就是這么安置的,院子內一間用來當做廚房的平方,稍稍收拾改造一下,就能符合伊凡的要求。
讓伊凡稍稍糾結的是餐廳的布置。
既然是私房菜,餐位自然不能太多,太多了的話,伊凡和董小宛根本就忙不過來。
這就是私房菜和餐廳的區別。
按照餐廳的運作模式,屬于沒有靈魂的流水式作業,而私房菜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因此不適合大量請人。
伊凡也不想大量請人。
對他來說,精心研制各種美味才是最為重要的,幫董小宛賺銀子才是附帶。
“在一樓大廳安排六桌的樣子吧,桌與桌之間用屏風隔開,餐廳餐桌要精致,你看著辦吧。”
伊凡開始吩咐方以智。
既然方以智要當免費的苦力,那伊凡自然得充分利用。
一番安排之后,大家一起動了起來。
未來的小宛私房菜即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