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國萬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臨海城今天晴空萬里,海風醉人。位于臨海城東港口的附近,原本平整的海岸線上,一座高聳的石崖突兀的高出周圍海岸線近三十米。沒有人知道這石崖的來歷,自古時候有人在臨海城一帶聚居起,這石崖就已經屹立在此。這石崖形似巨浪,通體漆黑如墨,整體表面平滑,每個面上都沒有特別額外凹凸不平的地方。由于這巨浪形狀的石崖浪頭逆向朝著深海的方向,故人們稱其為逆浪巖。
逆浪巖上有一座名叫天涯海閣的六層大型豪華酒樓。這座酒樓視野極其開闊,據說位于這座酒樓上,臨海東港海岸線上的各處美麗風光,皆能一覽無遺;若是在夜間,站在第六層海閣,幾乎能夠俯瞰大半個東城區的繁華夜景。正是由于天涯海閣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來往賓客絡繹不絕,無論白天夜里,只要沒有打樣,這里任何時刻幾乎都是處在客滿狀態。
“到處都滿座,這里總沒人和我搶了吧”小道士秋景楓此刻不知用了什么法子,躲開了滿樓眾人的視線,摸到了天涯海閣的樓頂屋檐之上。沐浴著和煦的陽光,感受著輕柔又略帶著些許腥咸的海風,秋景楓享受的伸了個懶腰,在屋頂找了個舒適的地方躺了下來。幾個月來,他幫助殘魂們沒有遺憾的走完了最后一程,自己對人世間的情感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道心。
自己師門這一脈,只有師父和自己兩人。從自己記事以后,師父就帶著自己走南闖北四處修行,倒是小時候生活的道觀一年難得回去幾次。師父除了傳授自己道法外,自始至終都沒有告訴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道”。只是讓自己跟隨他四處修行的過程中多看,多想,多悟。師父說過,時間萬物的機緣各不相同,追尋的“道”也各不相同,尋“道”關鍵在于看清自己的本心。只有忠于本心,且能堅持不懈的去實踐,即使為之付出一切亦無悔,才能見到蘊藏在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道”。
秋景楓還記得師父第一次講解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時,自己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第五段:“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當年秋景楓所在的村子,幾乎所有人都因為瘟疫失去了生命,失去親人撫養年幼無助的他,若不是恰好遇到了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的師父,恐怕他早已成為一堆枯骨。所以從第一次聽師父解讀《太上感應篇》第五段時,秋景楓感懷施恩的同時,也立志向師父一樣,要一生奉行積德累功,慈心于物,濟人之急,救人之危,遏惡揚善,推多取少的仁義之道。自己這條命時師父救的,也是仁義之“道”救的,所以秋景楓希望窮盡自己一生去實踐弘揚這種仁義之“道”,去幫助更多和曾經幼小無助的自己那般,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年來,跟隨師父四處修行的他,也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每時每刻都身體力行的去實踐著自己的“道”。
而隨著努力的去幫助陷于困境的人們,秋景楓時常也會對自己追尋的“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包括這一次途經九楓山,助陳家眾人脫困,幫助殘魂們完成最后的遺愿。無論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還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對于了無牽掛,身為修道人的他來說,雖然沒有親身去體會理解,但這并不妨礙身為旁觀者的他感受它們的純潔,美好。無論是無私的親情,還是至死不渝的愛情,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的渴望,對情感得以升華的極致追求。這種人們愿意為之付出生命的美好追求,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動容的偉大愿力,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間大“道”最真誠樸實的體現。
所以“道”無常理,若心向往之,則人人皆可尋“道”。
小道士猛地灌下一口葫蘆中的老酒,師父將葫蘆交給自己的時候曾經說過,這酒名為“道酒”。遇事不決,迷惑不前時喝一口,可解心中疑慮,念頭通達。領會世間真意,心有所得時也可喝一口,可助人藏意于心,不露于形,不著于相,起到道行和心境穩固的作用。
站在天涯海閣樓頂飲酒的小道士,剛放下葫蘆極目遠眺,想要欣賞沿海風光的他,目光掃到了臨海東港,驟然看見從剛靠岸的商船上下來的那個身形高大,略微熟悉的持槍少年,秋景楓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絲微笑,看來這少年和自己還挺有緣分的
半年多前,新晉升臨海總兵的夏成龍被刺殺,兩個月前青陽行省高平一帶又發生了嚴重的匪亂。不僅許多商戶散客被劫掠殺害,甚至連押運物資的二十名官軍都被盜匪襲殺。最要命的是,恰巧這次被劫掠的官軍物資里,有一塊獻給青陽王世子的天然冰藍水晶原石。原本得到屬下發現冰藍水晶原石消息的青陽世子,特地讓人通知古陽城換崗官兵,協助運回查看成色大小,若成色上佳,破開原石后原料足夠,便尋找能人巧匠雕琢一尊九陽上仙雕像,替父親青陽王進獻給半年后迎來八十壽辰的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