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不工。平素的一點一滴的水磨石穿的功夫,看起來并不起眼,終于還是在此時,發揮出了他應該有的功效。
而到了第二天,終于進入到了這一次義興社代表大會最為重要的,也是所有人都關注的一個議程,選出第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的主席人選。之所以說這個位置最為重要,是因為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掌握著全國的政務,是不折不扣的宰輔之職。
會議采取了不計名投票方式。
在高臺之上,一個投票箱孤單單地立于其上,每一個投票人,手持著一張投票單,依次走上高臺,將自己的票投進箱中。
李澤第一個走上了高臺。
然后依次是各部衙的高官。
再后,便是各個代表團的代表們。
人選,每個人在心中都早已定好。
投票,并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唱票,計票,才是最讓人心情激蕩的時候。
唱票的人是吳進,復核的人是淳于越。
對于這兩個人,所有人都是放心的,一個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對誰都不講情面的一個家伙,另一個,則一輩子浸淫于律法,對于規則最為看重。
規則一旦制定,不管是對是錯,在淳于越看來,他都必須得到準確無誤的執行,直到他被廢除為止。就像此刻的選舉制度,作為他而言,內心深處不見得便贊成,卻仍然一絲不茍的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最為緊張的,無疑是這一次的兩個呼聲最高,將要直面競爭的兩個人選。徐想與曹信。
如果說最開始徐想是被某些人因為某些利益而硬生生地架了起來不得不得與曹信競爭,但到了此時此刻,徐想卻也不想輸了。
兩個人這段時間都沒有閑著。都在竭力地游說各個代表團,想要為自己拉攏選票。曹信主要是鞏固自己的票倉,他和他的盟友們經過了粗步的測算,只要能保住大部分核心區域以及軍隊的選票,那么他當選的問題并不大。
徐想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這一段時間他的游說,則是選擇了直插曹信的核心。徐想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在曹信自認為的票倉之中,有很多的代表,都是他在武威書院時的同窗,學弟。
吳進板著臉從投票箱中摸出了一張選票,打開,面無表情地念出一個名字,一名書吏則在一張糊在大板之上的白紙之上寫下某個人的名字,然后在名字下面,重重地劃上一筆。
與所有人預料的一般無二。
競爭者就只有兩個。
曹信與徐想。
最開始之時,曹信遙遙領先。最多時,他名字的下方,寫滿了一個個的正字,足足領先了徐想近一百票。但就在曹信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的時候,風云突變。徐想的票數呈直線上升。
到得唱完五百張選票之時,徐想已經拉平了雙方的勢頭。
再往后,便成了一面倒的屠殺了。
每十張選票之中,最多只有一個人選擇了曹信,而有九票選擇了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