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說到,陳真和吳有道二人學習完島國語后回到懷慶藥棧,正好遇到清末八極拳宗師李書文攜弟子霍殿閣來訪。
經過一番交流,陳真二人和霍殿閣彼此惺惺惜惺惺,英雄重英雄,深感有共同語言,干脆就誠心邀請其一同赴島國留洋。雙方一拍即合之下,出于對他們二人的感激之情,在征得霍元甲同意后,李書文也以收他二人為記名弟子,傳其八極拳作為回報。
咱們閑話少敘書接上回,話說陳真二人自從拜在李書文門下做記名弟子以后,自然也是趁著這段時間李書文師徒二人在懷慶藥棧做客,他們哥倆每天除了去學習島國語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跟隨李書文學習八極拳了。
說起這八極拳,它屬于短打拳法,其動作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八極拳發力于腳跟,行于腰際,貫手指尖,故爆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八極拳在華夏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當然,陳真二人作為暗勁大成的一流高手,一理通百理通,學起來自然也是輕松愉快,按夸張一點兒的說法,這學習難度基本就等于恰飯喝水一般。沒用幾天時間也就學了個八九不離十。
這天,李書文在教完拳后,說道:‘陳真、有道你二人果然根基深厚,天賦異稟,沒有辜負為師的期望,單從八極拳來說,為師能教的都已經教給你們了,現階段你們暗勁大成,要入化勁,從功法上來講就需要‘洗髓’。而八極拳里‘洗髓’的功夫就是‘哼哈’二音,你們堅持習練,逐步就能到暗勁大圓滿這一步,只是要想完全入化勁,這最后半步主要就要靠自己了。’
‘師傅,這最后半步,怎么靠自己呢?里面有什么說道嗎?’這吳大蝦有個優點,就是不會不懂裝懂,所以立馬問道。
‘從拳術境界上來講,你們倆都面臨如何進階化勁的問題,拳術里面講外三合,分別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而內三合,分別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這外三合的功夫到家了自然易骨出整勁是為明勁。到這一步之后,由外轉內,要能控制毛孔鎖住元氣,收發自如。體會到氣與力合,算是初入暗勁,再到意與氣合,此為煉氣化神的功夫,是為暗勁大成,功夫已煉遍四肢軀干。
你二人現在就在此階段。而這化勁乃是通過洗髓的功夫,讓身體先發生質變,然后逐步通過自己的領悟讓功夫入腦,也就是心與意合,是為煉神返虛,到這一步以后重點是意識精神上的修煉,悟了就是悟了。
要具體講確實很難講出來,正如《道德經》里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就是說‘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名’。老子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無’,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產生萬物的名字。
那么,既然說不出來,又怎么去尋求大道呢?老子又解釋道所以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運行。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深遠再深遠,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所以這說不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能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去觀察,去體悟,去舉一反三,這就是所謂的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