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以為張天官終于發現了《推背圖》,紛紛湊了過去看,卻發現并不是,冊子上并沒有圖,而且也不是很厚。
東方白從張天官的手中將冊子接了過來,并隨口念道: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東方白念誦得是抑揚頓挫,壯懷激烈,從他那神采飛揚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篇佳作。
張國強將鼻子一哼:“我去,還以為是《推背圖》呢,這不是《蘭亭集序》嗎?”
張曉雯笑了:“行啊!小鬼,還聽得出這是《蘭亭集序》。”
然后,她將頭一轉,看著張天官道:“你怎么回事?沒找到《推背圖》,你瞎激動啥呀?”
張天官怯懦著道:“《蘭亭集序》雖然全文只有324個字,可是卻是字字精妙,比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點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說著說著,張天官的臉都興奮得紅彤彤的了,“但是,就是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以前一直是下落不明,令人無法不惋惜。如今,出現在了這里,怎么能叫人不激動呢!”
也難怪張天官會如此亢奮,因為這確實是一件國寶級別的文物,喜歡書法的,見到了都會為之瘋狂的!
關于《蘭亭集序》的來歷,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七十余人,聚于浙江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賦詩41首,并聚詩成集,名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出身于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他自幼愛好書法,博采漢魏諸家之精華,集其大成,超脫鐘繇真書的境界,另辟蹊徑,使真書完全擺脫了隸書遺跡,成為別具一格的新體。他兼善隸、草、真、行,后人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有“右軍書在而魏晉之風盡”的美譽,被尊為“書圣”。
李世民對其書法那更是情有獨鐘,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作品。不僅如此,他還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
雖然收藏了墨跡不算少,但是始終就沒有找到《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一國之君,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太宗因此是悶悶不樂。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將其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了他的第七代孫智永的手中。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對其祖的書法極為欽佩,他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清的小樓中,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積了好幾甕,后來他將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了一個地方,稱為“退筆冢”。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名氣是越來越大,登門求教者極多,以致門檻都踩壞了,只好用鐵皮來加固,被人稱為“鐵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