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百鬼之說?
其實對于百鬼這一江湖說詞,最早并不是流傳于龍寰境內的,若要追溯其本源的話,這話應該是從日昭國的民間所孕育而生的。
因為在日昭這塊兒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當真是多災多難,且不說那些由人所自主發起的戰禍了,就先是那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的地震與海嘯,就讓此地的人民是苦不堪言。
為什么不逃離那里?
為什么出海避難?
若出海是一條生路的話...
逐漸地,因為人丁的稀薄,再加上災厄的不斷降臨,導致了這群依靠著日昭而生活的老百姓們,是愈發地開始堅信起鬼神一說了。
正如最早的修法之人所言的那樣,其實人類所居住的這個空間,同鬼神所居住的空間是彼此交互重疊的,也就是說,在太陽升起的時候,也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人類便會出行活動,不必擔心夜里的陰氣侵入體內。
當一日結束,太陽落下之后,陰氣便逐漸主導了世間氣運,至此人類得以休息,而鬼神則為之出沒。
而所謂的百鬼夜行,便是在說此事!
當然了,在卯月一花的心里,她對于這百鬼之說,倒是不怎么相信的,畢竟她可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人士,是只相信人定勝天這一道理,而絕不會將自己的命運是寄托于虛無縹緲的鬼神的。
只是雖說她不怎么信鬼神一道,可她卻對那些因鬼神一說而出現的節日是頗感興趣的。
就比如日昭國上下都很喜歡過的一個節,這一天被當地人稱為‘節分’。
為了驅邪納福,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家中的長輩們便會將長年以來不怎么用過的器物是收拾一番,待老家伙們將這些老物件兒是逐一清洗干凈之后,這才將其堆放在各個家的門口,并統一用火燒掉,而這番的用意便是,用火焰的熾熱驅趕家里的邪氣,以免這新的一年家中遭了鬼怪的侵害。
這久而久之的,這般的老傳統便一代傳一代,直至到了卯月一花這一代,她都已經講不清楚老一輩的想法了,她就只是知道,在新的一年,家里就會有一次像模像樣的大掃除,扔掉舊的東西,置辦新的東西,就是這樣。
當然了,對于她來講,她當然不是對大掃除感興趣了,她所感興趣的地方是另一個專屬于孩子們的節日,那便是在大掃除之后的‘撒豆驅鬼’了。
所謂的撒都驅鬼,便是老一輩會將前夜里準備好的豆子給用碎布包好,然后再將其布兜的口袋給縫上幾針,但也不能完全縫合,就這樣遮遮掩掩的,這才將一個個裝滿了豆子的小布兜是放在孩童們的床頭,好讓自己的小孩兒可以在第二天剛一睡醒便能在自己的床頭找到這些豆子。
至于老人家為何不把這些豆子給完全縫合,那是因為這些被包著的豆子還得讓孩子們用手撒出來,所以這般的縫合不能太過結實,孩子們可以稍加使勁兒的就能用手撕開那縫上的線頭。
只因老一輩都堅信著,手中的豆子都是被祝福過的吉祥之物,撒出去可以驅鬼辟邪,吃下去又可以強身健體,保全家老小一個平安,這便夠了。
所以在每年的撒都驅鬼的活動里,最為活躍的那波人往往都是各家各戶里年紀最小的那位,畢竟這一年到頭最能讓孩子們感到快樂的,便是接下來的撒豆了。
有了豆子,那必然會有所謂的鬼怪了,而一家之中唯一能擔當此角色的人,便只有孩子們的父親了,畢竟孩子是不斷初升的朝陽啊。
雖說并沒人規定撒豆子的人是誰,不過考慮到新的一年大家都要快快樂樂的,所以基本上每家的情況都差不多,那撒豆子的人也都差不多,都是一家里的小輩們,這些手握著豆子的孩子,在肆意的笑聲中撕開手中的福包,然后捏上一把包里的豆子,便向面前的那個所謂的‘鬼’用力撒去。
一邊撒,一邊大聲地喊著“鬼は出て,福は入る!”
當真異常熱鬧!
孩子們的嬉鬧,大人們的笑聲,更是讓著初春時的寒意給驅散了個干凈,讓人們開始更加渴望這新到的一年。
所以在卯月一花的心里,百鬼一說,她或許還沒有那般多的感觸,可這撒豆驅鬼的活動,才是她心底真正意義上的節日。
只是這些年過去了,她從曾經的撒豆孩童,是成長為了一個大人,一個如今也要在立春之時頭戴‘鬼’的面具的那個被孩子們撒豆之人了,這不得不說,時間真的過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