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放心,早在戰役剛結束,焦木便已經率軍南下了。”陶也也知道這點,所以早在決戰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
“如此甚好!”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隨即又問道:“對于攻打貴陽你有什么想法?”
“末將以為智取方為上策。”陶也聞言想了想回道。
黎漢明聞言心中一動,問道:“有何計策?”
陶也笑了笑回道:“回大帥,清軍臺拱營守備楊芳欲投靠,末將以為,此人可用,但需得納上一份投名狀。”
對于清朝貴州封侯第一人,黎漢明對楊芳有些印象,后世能做到封侯者,能力必然不小。
而如今楊芳才剛剛起步,倒是可以接納,還是那句話,能團結更多的人,黎漢明也不會拒絕。
不過黎漢明也不會盲目的接納:“此人可靠嗎?”
“在接到清軍來襲的消息后,末將便派人過去打探了,據報,他們是因為給八旗子弟讓路而被排擠出來的,加上和琳和德楞泰對漢人將領的不信任,所以屬下以為他們應該還是可靠的,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讓他們納上一份投名狀的好,而眼下正是機會。”
陶也當然不會聽信一家之言,好在當初為了打探軍情,他特意派人去鎮江等地了解了一番,而如今為了要證明對方的可靠,納一份投名狀是最捷徑的方法。
“你準備如何做?”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算是默認了陶也的說法。
八旗生計問題前世黎漢明也有所了解,滿清王朝建立以后,為了確保政權的穩固,清統治者就讓曾經浴血奮戰的大多數八旗兵,分別駐防在全國的各大城市。
可是,幾乎隨著滿清政權的確立,八旗軍隊就開始腐化墮落,戰斗力隨之下降。
承平日久,八旗的人口不斷衍生。但是,兵員數量有定數,軍餉也有定額,為此有些旗人當不了兵,隨之成為了閑散的八旗軍的候補人員。
為了確保八旗兵的來源,清政府規定,不能入伍的旗人也都要服從八旗軍隊的管理。于是,這些旗人就既不能隨便離開規定的居住地,也不能去自主謀生。這樣一來,數十萬的旗人就閑置在北京。
他們不務農桑,不事商貿,整天東游西逛,出茶館入戲園、進賭場逛妓院,斗蟋蟀耍鵪鶉,悠哉樂哉,吃喝玩樂。一切經濟來源都靠朝廷供給,完全寄生存活。
如此一來,他們就逐漸習慣于養尊處優,不勞而獲,奢靡享樂。隨著揮霍享用的增多,政府給的費用越來越不夠開支,只得靠借債典當或預支餉糧度日,時日一長,他們就負債累累了。
于是,自滿清王朝建立伊始,就出現了“八旗生計”問題。
到了乾、嘉時期,旗人數量猛增,約為清朝初年的七、八倍,而清政府提供給他們的土地、房產未增加,用于他們的經費又是一定的,結果導致一分產業需要養活多人,隨之“八旗生計”問題愈加嚴重了。
白蓮教起義時,八旗將領也曾請纓赴戰,但卻是為了搶劫發財,“其在京諳達、侍衛、章京無不營求赴軍,其歸自軍中者,無不營置田產,頓成殷富”。
而作戰時往往是“各路官軍臨陣輒令鄉勇居前,綠營次之,滿兵吉林索倫又次之,八旗子弟不但毫無作戰能力,貪生怕死,還極端貪圖享受,搶奪功勞。
加上如今西南各路漢人起義不斷,原本的綠營、鄉勇便更加得不到信任了,這樣一來,出現了相應的矛盾黎漢明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