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872
【血量】:124(初始90)
【攻擊】:14(初始12)
【防御】:7(初始5)
【敏捷】:12(初始9)
【品階】:七階騎兵
【兵種天賦】:曳落河(曳落河騎兵之間,氣勢相連,猶如川河,壓制四方敵軍,對曳落河騎兵周圍的敵人造成壓制效果,但無法超出一定范圍)
【前置建筑】:義子營(七級軍事建筑,用于招募某些特殊兵種的建筑,附帶特殊效果)
【兵源】:胡人(武力天賦乙等以上,即百里挑一)
曳落河騎兵的基礎和天賦,在張華見到的兵種之中,都排在前面,一群曳落河騎兵聯手,可以壓制四周的敵人。
程咬金、牛進達的熊渠軍、重甲騎兵,就一度被史思明的三千曳落河壓制,各項屬性下降,最終被史思明的三千曳落河擊退。
但這872名曳落河騎兵,成為了張華的部曲。
張華懷疑這八百人,足以擊敗幾千名低階騎兵。
除了曳落河,張華臨時收編數萬燕軍,歸馮異、周章等武將統帥,在美原鎮獲得補給之后,又向三原鎮進軍。
按照張華與唐軍的約定,雙方在三原鎮會師,攻滅安祿山的主城。
“主公,唐軍已經到了三原之南,再次與安祿山對峙。”
“安祿山遭到我們兩路大軍圍攻,必敗無疑。在攻滅安祿山之時,盡量招降更多曳落河。另外,設法得到安祿山的‘義子營’圖紙。”
張華相信安祿山既然可以從關中百萬胡人部落之中,訓練出八千曳落河,那么安祿山身上可能有用于招募曳落河騎兵的義子營圖紙。
三原鎮,五萬唐軍重整旗鼓,再次來攻安祿山。
唐軍武將李道宗、張士貴、薛仁貴、契苾何力等人來到之前唐軍失利的平原,掩埋唐軍將士的尸體,設立石碑。
唐軍在南邊扎營,將安祿山牽制在三原,讓張華從容擊敗史思明,然后前來匯合。
安祿山聽說史思明陣亡,勃然大怒,鞭撻逃至三原鎮的武將和士卒以泄憤。
“差一點,我就可以攻滅長安,活捉李隆基!”
“如果史思明取勝,我又何以至此!”
安祿山越想越氣,暴跳如雷。
他已經連續兩次算計唐軍,但每一次都功虧一簣。
安祿山還有十六萬燕軍,精銳程度卻不能與唐軍、夏軍相提并論。
五萬唐軍進行報復,攻滅附近投靠安祿山的胡人部落,大舉縱火,讓安祿山麾下的胡人士兵人心惶惶。
安祿山的曳落河,只剩下四千人。
安祿山的軍師說道:“主公還有十六萬大軍,為何不背水一戰?到時屬下以奇門遁甲之術,招來大霧助陣,最少還有五成勝算。”
安祿山雙眼放光,對此人更加倚重:“雖然我不明白你的來歷,但你的奇門遁甲,乃是世間奇術,古往今來,精通此術者,不到十人。若是我能成就大事,將以你為國師,令千萬臣民掛你之畫像,日夜祭拜。”
謀士答道:“多謝主公。但屬下不敢說精通奇門遁甲,只知道些許皮毛罷了。”
張華擊敗史思明,帶兵來到三原鎮東邊扎營,與南邊的唐軍遙相呼應。
張華邀請唐軍主將李道宗在三原鎮外會面,商議攻打三原鎮。
張華帶領一隊禁衛軍,而李道宗帶領一隊御林軍,這已經是雙方第二次相見。
在李道宗身后,是唐朝猛將薛仁貴。
薛仁貴一襲白袍,手握方天畫戟,傲視張華眾將。
薛仁貴曾經與黃忠在華山鎮激戰,黃忠體力不濟,也不是薛仁貴的敵手。
有膽量以方天畫戟為兵器的武將,一般都不是什么簡單人物。
除了薛仁貴,契苾何力等唐將,武力也不容小覷。
張華這邊帶了許褚、馬武、楊業護衛,無不虎背熊腰,瞪著薛仁貴等唐朝武將,緊盯他們的一舉一動,不給薛仁貴等唐軍武將挾持張華的機會。
“沒想到你們竟然殺死了史思明。”
李道宗在得知張華一行人擊敗十萬燕軍,又斬殺敵將史思明之后,無不吃驚。
薛仁貴等唐軍武將表情嚴肅。
張華手底下的武將越來越多,兵力更加龐大,又斬殺史思明,聲望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