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不對!星球,星球應該不是活的吧?星球當中的物質應該也不是生物,只是沒有生命的各種粒子!”
章洋突然想起來,頓時覺得自己掉坑里了,為什么要讓這些微生物活著呢?需要的又不是這些微生物自身的運動,而是他們體內的弱電的規律性爍閃,就像計算機中用01來記錄和處理數據一樣,微生物芯片是靠他們內部的弱電的有無來確認和處理數據的。
“一定行!”章洋瞬間恍然大悟!現在的芯片制造就是利用光的特性在硅片上光刻非常微小的納米級別的集成電路。章洋通過超級顯微鏡觀察過,這些微生物利用自身的內部弱點規律刻畫的這些微小的類似于集成電路的東西可比納米還要更加的小,而且還更加的細致。
“即便死亡的微生物本身失去了處理運算能力,他們這種刻畫‘集成電路’的能力可是比光刻細致多了,絕對有非常獨特的解決方案!”
章洋瞬間興奮了,越想越覺得可行。利用某種特殊手段是這些微生物按照自己的要求刻畫紋路,然后把微生物刻畫的亞納米紋路想辦法保存下來,這跟光刻看起來也很像嘛,而且據章洋觀察,這些紋路基本都低于一納米,這是光刻絕對做不到的。
有了方案就可以去實施了。具體的方法章洋也都已經想到了——那就是維化反應。對,就是維化反應。
當年生物課上壓制植物標本不就是這樣嗎?將新鮮的植物材料用吸水紙壓制使之干燥后裝訂在白色硬紙上制成標本。
而現在,跟生物課上制作標本一樣,將這些微生物擠向空間屏障,在空間屏障的作用下他們會失去活性但他們刻畫的紋路會永久留存,而且利用空間技術還可以對這些紋路進行調整和優化,就像現在的芯片設計畫的那些電路圖一樣。
“平均1納米!”章洋在超級顯微鏡下看著刻畫的這些電路圖一樣的紋路也是大約估計道。這樣的話,這項技術絕對就領先全世界了。
當然,實驗成功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刻畫紋路相當于光刻機的工作,但刻畫到哪里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光刻機是對硅片進行光刻的。而微生物顯然對刻畫的材料要求更高。
不過,這對于章洋來說顯然已經不是問題,芯片制造的最大問題就是怎么保持微生物刻畫的穩定性,這個問題只要解決了,基片根本就是問題。不就是半導體嗎,你們用硅我也用,但我是用維化反應之后的硅。
這種特殊的維化硅絕對是微生物進行生物刻畫的最佳搭檔,經過試驗,成片率和性能以及功耗都非常之低,低到什么程度?低到如果讓英特爾的斯旺先生看到,他跳樓的心估計都會有——功率0.27W即可做到主頻4Ghz!
而且這還是第一代產品呢,等技術和產品成熟了,想想這個世界會瘋狂成什么樣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