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洲郡,只是凡界一個不起眼的小郡。
雖說依山傍水,但由于位置實在過于偏僻,又沒有什么豐富物產,故而已幾乎快被人們遺忘。
綿延百里的州榆山貫穿全境,層層疊嶂峰巒起伏。最高有峰六座,座座高聳入云,終年被云霧環腰不見山頂真貌。
相傳其主峰更是與天同齊,故被當地人稱為天齊峰。
州榆山山林密布,地勢險峻,天下聞名。各種奇珍異獸皆棲息于此,其中更有無數食人猛獸。久而久之,便成為了阻攔平洲郡通往外界的一道天塹。
如同玉帶一般的巴通河,則成了平洲郡的第二道天塹。
巴通河直流入海,河勢極其洶涌,更有暗流漩渦密布。即便是常年在河上討生活的老水手,也不敢說自己下一次還能活著回來。
更要命的是,這巴通河竟然極其寬廣。
其最窄處也有超過十丈,最寬處更達三十余丈,湍急的水流讓任何建橋的想法都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據說這巴通河至少綿延了五千余里,沿途經過漢洪郡、淮平郡后與蒼流河匯聚,再奔騰約莫兩三萬里后便會流入那浩瀚的海洋。
而凡界的舊都昌啟城,就位于這一流域。
平洲郡內僅有一座小城平洲城,這也是平洲郡的治所。但和其他郡相比,平洲郡實在是有些過于寒磣了些。
平洲城方圓不過幾里,城墻不過一兩丈,居民不過三五萬,由于直接修建在巴水之濱和州榆山山腳,小城就連護城河都沒有。
郡內更多的居民則是稀稀拉拉分散在郡內各地,多選在水源、森林豐富之地隱居。
整個郡內,充滿了荒涼破敗之氣。
但早幾年平洲郡卻不似這般破落,平洲郡本名安昌郡,取平安昌盛之意。
安昌一名沿用近千年,在這十幾年才改名平洲郡,其意義卻大不一樣,即平平無奇之郡。
這是征服三界的魔族,對這個千年小郡最肆無忌憚的嘲諷。
然而,這里的百姓卻難得苦中作樂。
凡界一十八郡,與如今平洲郡有相同命運的,卻只有昔日要塞所在鎮魔郡被改為遵魔郡了。
這是,昔日凡界國都昌啟城都難以享受到的殊榮。
平洲城內極其破敗荒涼,似乎城內任何地方都彌漫著一股落魄之感。
老舊的建筑分別沿著城內兩條平行的街道兩側鋪開,僅有一條拐子巷將兩街的最西端相連,其他地方都被州榆山的余脈所隔,人畜均無法穿越。
而這拐子巷便是平洲城的煙花柳巷所在,無數混混潑皮居住在此,陰暗的角落藏著數不盡的污穢邪惡。
其中一街名曰平洲道,這也是平洲城的主干道。
郡守府、各官署按照尊卑分別位于平洲道東西兩側,各魔
(本章未完,請翻頁)
族居所則位于最東。
道路中間為一專門接待到訪官員的客棧,名曰鳳來客棧。
但由于平洲城實在太過偏僻,即便是現在依舊也很少有外客到訪。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接待上民和有錢順民的場所。
由于是官道,所以平洲道為硬石鋪設,可供兩輛馬車交錯駛過。
不僅如此,官府每年還按季度對此路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和維護,直到現在仍沿用此例。
而沿河而建的安康路,則是城內大部分百姓所居住的場所。
上民居于東街,順民、流民住于西街,街上設有旅店酒肆、青樓客棧等,但多已顯得破舊。
而那未做硬化的路面,由于幾年都沒有修繕,早已泥濘不堪。
自魔族一統三界以來,凡界萬民依順從度被分為了四個等級。最高等為上民,再往下依次是順民、流民。
其中只有上民能享受以往待遇和生活水平,而順民和流民,則無一不是每天小心翼翼活在魔族陰影之下。
甚至不少流民由于無家可歸,終日只能在街上游蕩,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艱難日子。
魔族到來之后,凡界飛禽走獸受其影響變得更加嗜血狂暴。如果沒有一技之長便去城外隱居,也活不了幾天時光。
奇怪的是,這卻對人族并沒有造成什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