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詢問過當地的村民關于道觀的事情,也就是因為這些了解讓他們對于這個道觀的印象不僅加深了,而且從頭到尾產生了顛覆性的想法。
除了聽說這里面的道長都靈驗且基本上不會收取費用以外,這里的道長都是依山傍水種地為生和底下的農民沒什么不同。
不過有一點是因為到長門都長在深山中,加上這里一般都很靈驗,所以村民們也極其愿意在她們這里買菜。
重質不重量,最主要的是想要一份福報。對于村山腳下的村民來說,直接捐香火錢是種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畢竟家家都有不容易之處。
可拿著錢去道長那里買菜既拿了好處又表了心意,何樂而不為?
所以這東西最后就變成了一種默認的習俗,來這里許了心愿以后都要買一捆菜,無論多少只是為了買個心安。
雖然當聽到這一段的時候謝云欽內心不免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些抵觸,他覺得這已經不是內心信仰的問題,根本就是一場無形的買賣。
表面上是為了買菜賣菜,可實際上她們想要的又哪里是菜,而是這菜背后是認可的含義。
如果不是價格真的親民,并不賺的情況的話。謝云欽都覺得自己可能會忍不住當場說出這是厲害的營銷手段。
村民們本身就是耕田為生的,想要種菜那還不是件輕易事兒,用得著花錢去買嗎?而且買回家不一定是為了吃。
真有那種,買了不吃就放在自家供著。等心愿靈了以后,這才開火炒菜可不是每一回都能等到恰如其分。
村民們緊接著說的就是這道觀和他們之間相處融洽,他們偶爾也會有簡單的買菜賣菜之間的交易。
“還是得敲門問問究竟才行。”謝云欽在原地蹦了蹦,活動了下酸疼不已的腿,緊接著扶著欄桿走上陡峭的樓梯。
敲門問清楚遠比他們在原地瞎猜來的好,并且快捷。
“公子再次休息,我去去就回。”其中一個侍從先一步上去了臺階只是當差敲響山門的一個開門的卻是個和尚。
剃光了頭發是個光頭,但并不是誤認他真的是個和尚。
不準確的說,那是一個穿著黃色袍,頭上還點著戒疤的和尚。看上去還幾分正是,只不過道觀里有個和尚,而且好像是看門的這一點使中讓人覺得這一點始終讓人覺得奇怪。
不過畢竟是在人家地盤,更何況她們隔得這樣遠,也不好直接含化,說這道觀里面有和尚未免惹得人家不快。
“敢問大師這里可是道觀,我們兩個公子游玩碰巧途經此處,被山上風景所迷,想多呆幾天,可這山上又沒別的去處,只能叨擾大師了。我們幾個想進去借宿幾晚,不知是否可以?”
侍衛自斟句酌,生怕因為言語上的不和,從而惹怒眼前人,讓他們幾個爬山的苦功全部化為泡影。
“你們幾個是借宿的?”和尚一挑眉,緊接著問道,“你的兩個公子可是學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