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顧青初心里的危機感更甚,元錦沛這個人她現在還沒有摸透。
她甚至會有些混淆地想,元錦沛這番做派到底是真喜歡她,還是別有目的,這人心機太深了,顧青初放心不下,或許一切只是他的一場算計?
顧青初想來想去思緒越來越亂,別的事情她能看得很通透,唯獨感情,自己在這方面經驗為零。
看別人感情門清的顧青初,放在自己身上便分不清了。特別是在元錦沛節節逼近下,她一個頭兩個大更想不明白。
再加上她理虧,總是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占元錦沛便宜的“登徒子”,所以對于元錦沛的主動,她便顯得有些沒法子。
她得和元錦沛拉開距離,不能這樣放任下去了。
顧青初手掌攥拳,拍著桌子下定決心。
離開前,得先把臨水縣的事情解決了,想起華姑娘,顧青初恍然記起她從驛站取回來的信還沒有看。
第一封來自盛京顧文。
顧青初之前去信詢問了顧文關于華姑娘的事情,顧文信中說起了他所了解的華姑娘。
華姑娘在邊北很得百姓信賴喜愛,她樂善好施,為人和善,在將軍府中,雖然沒有將軍夫人的名頭,府內下人卻已然將她當作未來女主人看待。
就連邊北百姓也認為華姑娘嫁給宋將軍是遲早的事情,默認倆人會在一起。
信中又講了一些華姑娘在邊北城的感人事跡,顧文也是道聽途說,這里面可能有夸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華姑娘有個極好的名聲。
不光是百姓,就連宋思明旗下軍中的將領對她都尊敬有加。
顧青初合上書信,心想華姑娘這般地位,她在邊北想要做什么簡直太容易了。
第二封信是來自邊北,信封用得是黃色油紙,紅蠟封口。
一般農家百姓買不起信封,便用包糕點的油紙自制紙口袋來裝信件,這封信是宋思明發來的。
將軍府出去的信有特殊的標記,意味著這封信要安全快速地送到目的地,此等規矩傳遞明信還好,如顧青初要求低調行事,不可外人得知聲張的情況,便不適宜了。
故此宋思明特意用了這種偽裝辦法,神不住鬼不覺將他的信送來了臨水縣,外人誰也不會注意到。
第二層保障便是信中內容皆是用軍中暗語,旁人看了只當普通家信,辨不出內里玄機。
宋思明在信的開端先問華姑娘是否有什么問題,揚言其中可能有誤會,字里行間盡是維護之意,然后才道出她的來歷。
如此看來,華姑娘在宋思明的心里地位也極重。
華姑娘原名華月,一家三口外出時碰到流竄的敵軍被擄走,在敵軍殺死了華姑娘父母,要奸污她時,追捕的宋思明及時出現救了華月。
從此華月跟在宋思明身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華月的意思是她身無長物,唯有此法報恩。
宋將軍有意讓她出府嫁人,華姑娘斷然拒絕,表明態度宋將軍如果嫌棄她是累贅,她可自己離開,但若是強逼她成婚,她便出家或是一頭撞死。
從那以后宋思明再未提她出府的事情,華姑娘在將軍府住下了。
對外宋思明一直表態華姑娘他當作妹子對待,然而邊北那邊民風開放,什么妹子姐姐,只要沒有血緣喜歡就能在一起。
宋思明一心撲在戰場上保家衛國,壓根沒往別處想,其他人有八個膽子也不敢在宋思明跟前開玩笑,所以宋思明絲毫不知外面的傳聞。
這么多年便如此過來了。
宋思明信中提到,華月的父母是從東域逃過來的難民,那個時候東域周遭很亂,打斗殺人是常事,住在東域和臨水縣邊通婚的人家,為了保命紛紛出逃尋找安穩棲身之地,華月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因顧青初信中再三交代宋思明不可將此事對任何人說,宋思明回信末尾道除了他,二人通信一事再無他人知曉。
顧青初緩緩舒口氣,接著看起了最后一封,這是朝歌來的信,展開信封看清內容后,顧青初瞳孔猛地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