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內,燈火通明。
被傳入宮的不僅是顧青初和元錦沛二人,還有幾名將軍和文臣,龐大人位列其中。
“遼國使臣出事了。”
皇上讓身旁太監將信件送給顧青初和元錦沛看。
在金國人走后的當晚,遼國使臣也辭行離開了,這封信是大夏護送遼國使臣的侍衛發來的。
信中寫著在經過翠微山時,突然沖出二十名自稱狼牙寨盜匪的人要劫財,雙方打斗間侍衛發現這伙人個個武功高強,和一般盜匪不同。
匪徒們在路上做了陷阱,遼國使臣的馬車困在原地無法動彈,盜匪甚至還放出了幾匹狼來。
將那伙人擊退后,侍衛發現遼國使臣死在了馬車內。
遼國人怒極,帶著使臣的尸體要走,說回國稟告遼國皇帝,一定要大夏給個說法。
因為事情還沒有弄清楚,加上隨行侍衛的將領強硬阻攔,最后一大部分遼國人繼續趕路回去。
剩下的人則在大夏守著使臣的尸體,等收到消息后遼國皇帝的命令,也等待大夏的回應。
“這伙盜匪神出鬼沒,事后侍衛領著官兵向周圍搜尋,并未找到蹤影。”
那個路段長年無匪事,這伙人很明顯不是匪賊,而是聽了吩咐來的。
“叛黨可有線索?”小皇帝問起三皇子一行人,他在懷疑是三皇子一黨動手了。
眼下正是幾國之間關系緊張的時刻,遼國使臣死在大夏,幕后人想挑起兩國的戰亂,小皇帝第一個懷疑的就是三皇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現在大夏越亂對三皇子來說越是機遇。
元錦沛向前一步,稟告天衛司所調查到的內容,三皇子和李公公同時失蹤,很有可能這是倆人共同策劃的陰謀。
他又說起了關于顧青初私印的問題,經過天衛司調查,這里面有李公公的手筆,他們或許不僅想要大夏亂起來,也想讓官員之間斗法。
可謂是“內憂外患”。
當然,匠人手中范尚書的書信是假,但所持范尚書所贈的玉佩是真。
只是那玉佩不是給木匠的,而是范尚書想要收買顧青初的舊部,用來陷害她。
范尚書為了讓那舊部反水,將貼身玉佩拿出來表示誠意,為了對付寧良候,他有些不管不顧了。
狠下心的結果就是讓李公公利用個徹底。
吃了啞巴虧的范尚書,解釋不清玉佩的來歷,雖說他冤枉,卻并非全然無辜。
這是元錦沛下午查到的消息,本想明日早朝匯報給皇上,今晚被急招進宮,元錦沛現在便說了。
“糊涂!混賬!”小皇帝氣得拍桌子。
現在是什么時候了,范尚書還在想著這些,真是不知所謂!
看完了元錦沛呈上來的證據,小皇帝面色鐵青。
“擬旨!削了范尚書的官位,讓他在家反省!想想自己錯在哪里,想不明白就永遠在家待著。”
這一“削”,范尚書便是想明白得到皇上的原諒,官位也回不來了,可見皇上是真氣狠了。
如今寧良候對內忙著三皇子一案,訓兵帶兵,對外應備對抗金遼,里外都擔著重任,竟然還要防備同僚的算計?!
平日無事也就罷了,如今事情都趕在一起,小皇帝對范尚書的行為是真惱怒了,當即給范尚書撤了職。
小皇帝這般震怒,是在場其他官員都沒有料到的。
本以為范尚書頂多罰俸祿,畢竟說起來也不算大事,而且也沒有成,即便是成了,頂多是膈應膈應寧良候損損她的名聲。
結果皇上竟然因為這將范尚書給撤職了。
其中龐大人臉色最為蒼白,他心中慶幸還好范尚書找他的時候,自己給糊弄過去了,若是一時想差與范尚書聯手,他可能也被擼了官兒。
龐大人心中仍是記著和寧良候的仇怨,但他比范尚書精明。
朝中的風向都吹向寧良候,便是有心出手,也要等寧良候風頭下來些,或者是等她和皇上有了矛盾點才行。
結果這個范尚書因為何中堂下臺,心里害怕自己被連累,腦子昏了頭,在當下的時機算計這些事。
遭了這般結果,只能說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