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拾骨而薪,已十分狼狽。”
公子側大驚:“城內竟困頓至此?你怎么將實情告知于我了?”
“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元帥是君子,不是小人,所以不敢隱匿實情。”
“那為什么還不投降?”
“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我睢陽城中,君民效死,與城俱碎,怎肯簽城下之盟?如果能蒙元帥之仁,退師三十里,寡君愿以國相從,誓無二志!”
“我也不瞞你了,其實楚營中也只有七日之糧了。過了七天,如果還攻不下,也得班師。筑室耕田不過是嚇你們的罷了!明日我會稟奏大王,退軍一舍,你君臣可不能失信啊!”公子側也講了實話。
“我愿以自身
(本章未完,請翻頁)
為質,與元帥共立誓詞,各無反悔。”二人這便設誓,相互結為兄弟,公子側給了華元一支令箭,讓他快走。
華元得了令箭,在楚營中公然行走,毫無避忌。到了城下,口說一個暗號,城墻上頭便放下一個兜子,將他吊上去了。華元連夜回復宋文公,兩人歡歡喜喜,就等著明日楚軍的退師消息。
次日天一亮,公子側便將昨夜發生的事告知于楚莊王,說:“臣這一命,差點葬送于那柄匕首上了。幸虧那華元有一點仁心,將城中實情告知于我,哀求退師,我已答應了。乞求吾王降旨!”
“宋國既已疲憊至此,寡人更應該攻下睢陽,得勝而還了!”
公子側叩首:“我軍只剩七日之糧的事,我已告訴華元了。”
楚莊王勃然大怒:“你為什么要把實情告訴敵人?”
“區區弱宋,尚有不騙人的大臣;何況我堂堂楚國呢?所以臣不敢隱瞞。”
莊王聽了,臉色好了一些:“司馬所言甚是。”這便降旨退軍三十里外。申犀自知這回軍令已出,再無法阻攔,只好捶胸大哭。莊王派人安慰他:“你不要悲傷,早晚會成全你的孝心。”
楚軍剛安好營,華元就來了,他是奉宋文公之命,前來請求盟約的。公子側便跟他入睢陽城,與宋文公當面歃血為盟。
為表誠意,宋文公派遣華元護送申無畏的棺材去往楚營,便留身為質。本來楚莊王之所以伐宋,只為了征服它為自己的盟國,又不想滅了此國。如今目的達到,便也班師回國了。
到了郢都,首先厚葬申無畏,命舉朝官員前往送葬。之后,令申犀嗣位為大夫。
華元在郢都交游廣闊,跟公子嬰齊也搭上了關系。一日聚會時論及時事,公子嬰齊感嘆道:“當今晉楚紛爭不止,干戈不息,天下何時才能得太平?”
他這一感嘆,可給了華元一個機會了。究竟是什么機會?他能否成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