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王聽了此話,怒意全消,面有喜色說:“鄭伯若能跟從寡人伐宋,寡人又有什么話可說的?”
公孫舍之再添上一把柴說:“下臣動身時,寡君已備好重禮,在新鄭東郊恭候大王。”
楚共王有些遲疑:“可秦伯的庶長子已約好在滎陽城下見面,須和他一起才好哇!”
“雍城那么遠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得越過晉國與周邑,才能到鄭國。大王派一使者叫秦將不用來了吧?以大王之威,楚兵之強,何必借助西戎之力呢?”
楚共王對這話很滿意,果然派人去辭謝秦師了,遂與公孫舍之一起往東行進。到了有莘城外,正遇上鄭簡公領兵來會,楚鄭聯兵一處,同伐宋國,大肆搶掠了一番,這才各自歸去。
宋平公吃了這個虧,自然要跟晉國告狀。晉悼公果然大怒,當天便要發兵,這回又該輪到第一軍出征了。智罃進言道:“楚國之所以要跟秦國借兵,正是因為連年征戰不堪其勞的緣故。我軍一年中第二次征伐,那楚國還能再出兵嗎?這一回必能得鄭,必以我軍之強,堅定他們歸附之心。”
悼公于是大合宋,魯,衛,齊,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一齊出兵入鄭,在新鄭東門外閱兵。一路俘獲甚豐,這便是“三駕服楚”的第三駕了。
鄭簡公對公孫舍之說:“你要激起晉人之怒,如今果然來了,該怎么辦?”
“咱們一面向晉求和,一面遣使向楚國求救。若楚兵來則讓他們與晉交戰,哪個勝了咱們跟從哪個;若楚兵不來,咱們與晉受盟,送他們厚禮,以后他們也得庇護著咱們,又何必怕楚國呢?”
簡公深以為然,便派大夫伯駢入晉營求和;一面派公孫良霄與太宰石辵去郢都向楚共王告急:“晉國的兵又來新鄭了,若楚國不能救,鄭國亡在旦夕了。大王若能以兵威震懾晉國,孤之愿也。若不能,孤為保社稷,便不得不向晉國求和了,請大王寬恕!”
共王大怒,問公子貞怎么辦。公子貞說:“我們才剛回來,喘息未定,如何能再發兵?如且將鄭國讓與晉人呢,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吧!”
雖自知這是唯一的法子,但楚共王余怒未息,把鄭國派來的這兩人關了起來,不放他們回國。
這便是“晉悼公三駕服楚”的始末,看完扼腕嘆息,鄭國早已不是鄭莊公時的樣子了,如此嬴弱近似于無恥的表現,不亡何待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