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項羽因為諸國之間的矛盾而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躲在關中的劉邦也按奈不住,率軍出關,增加對項羽的軍事壓力。
于是,項羽空有三千江東楚騎卻無法挽救大局上的頹勢,以至于雖然每戰必勝,但是地盤卻越來越少,士兵卻越來越少。
并且,伴隨著墨家弟子和法家弟子在暴秦時代的逃竄和流浪,使得很多人都知道,內力高手并不是神。
只要人足夠多,也是能夠殺死他們的。
所以,內力高手在楚漢爭霸的戰場上,并不能像在諸國紛爭時代一樣,殺死十幾個人,便可以讓震懾的其余士兵不敢向前一步。
即便是身為準內力宗師的項羽,如今一個人面對數萬士兵,也只能暫時撤退。
更何況,為了削減江東楚騎的人數,劉邦還大方的對外公布了法家的機關秘籍,使得項羽的許多敵對勢力也有了威脅到江東楚騎的能力。
一旦遭遇伏擊或者進攻一些堅城,江東楚騎必然會損失很多人手。
到了劉邦與項羽暫時進行議和之時,項羽手里已經的江東楚騎只剩不到一千人。
而這一千人的江東楚騎,卻要面對的是劉邦的數十萬大軍和數不清的法家機關。
劉邦的法家戒律團大長老之位,的確被很多法家戒律團弟子否認。但也正因為如此,沒有了束縛的劉邦才能大肆的將內力和法家機關秘籍散播出去,讓麾下的內力高手在短時間內膨脹了起來。
而項羽的江東楚騎,卻因為墨家和項家傳承長老們的頑固觀念,導致內力只能在江東的貴族子弟中傳承。
于是,垓下之戰,十面埋伏,項羽面對滔滔烏江,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刎。
墨家兄弟會重新歸于黑暗,江東楚騎僅剩二十八騎。
這兩個傳承,一個消失在漢朝數百年大一統的歷史之中,一個淪落為了江湖幫派,最后被繡衣衛剿滅。
“唔。”
叫尋澤看完了新的楚漢爭霸,發現項羽即便學會了如何慎重的對待自己的對手,卻也逃不出敗亡的命運。
雖然這個結局是叫尋澤所希望的,但卻對項羽不太公平。
畢竟,叫尋澤始終沒有讓項羽獲取到楚漢爭霸這段歷史的細節。
也就是說,項羽不知道麾下的一個小將韓信會在未來叛逃到劉邦那邊,為劉邦滅楚立下了天大的功勞。
他也不知道,自己分封的那些諸侯王,一個爭氣的都沒有,以至于要么被劉邦各個擊破,要么在最后投降劉邦。
項羽和劉邦之間,差的不僅有對對手的尊重,還有實力。
項羽的性格,注定他只能是一個將軍而不是一位帝王。
如果一直能贏下去,那么所有人都會聚集在項羽身邊,但是只要出現幾次失敗,項羽和他的勢力就會立刻從內部發生裂痕,然后導致整個王朝轟然倒塌。
不過項羽的失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叫尋澤想到了之前和科研人員談的有關于內力傳承的話題,心中已經有了如何安置項羽的方案。
看完了項羽,叫尋澤又看了一下有關于劉徹的歷史。
在劉徹的統治期間,漢朝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畢竟,好漢這個詞之所以會被創造出來,就是因為漢武帝時候的漢人威震四方。
但與軍事方面的成就想必,漢武帝在民生方向可就真的是糟糕的一塌糊涂了。
以至于匈奴被徹底趕跑以后,漢朝的人口不升反降。
當然,在漢武帝時期,漢朝之所以沒有如同秦朝末年一樣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并不是因為運氣好。
一是因為劉徹在四處征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漢朝的制度改革,使得底層的動亂無法動搖國本。
二是因為劉徹并不是一個暴君,他在發現國內的矛盾開始激化的時候,立刻改弦易轍,從武功逐漸轉向文治,穩住了局勢。
當然,這都是在不知道未來歷史以前的劉徹就能做到的事情。
而在研究過歷史以后,劉徹在處理國內事務上就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
首先是給與了衛青更多的信任,然后又讓霍去病沒有過早的去世,使得大漢在軍事上始終保持強勢。
而在國內方面,劉徹則積極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治理理念,鼓勵民間進行商業發展。
并且為了防止連年的對外戰爭過于壓迫人民,對內劉徹允許民間成立捕奴團,捕捉異族奴隸進行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