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由于務工繁忙的緣故,李子昂的父母沒打算回老家過年,于是在寒假伊始便把他接到了省城團聚。
省會石市是個近百年剛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通往國家東西南北方向的鐵路交匯于此,硬生生在短短幾十年內把一座小村莊拉扯成了高樓林立的都市。工業的粗放、快速發展,同時也一定伴隨著對環境的犧牲,雖然近些年來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大力植樹造林、關停重污染工廠、產業向高科技綠色化轉型,但畢竟積累多年的生態破壞,也不是三五年便可見成效的,石市的冬天依然被風沙與霧霾所困擾,甚至有了“霾都”的不光榮稱號。
李子昂記事以來,這是第一次到省城,聽母親說自己小時候是來過一次的,那是剛滿月不久,得了乙肝,整日發燒,從早哭到晚,縣城的醫院救不了,于是深夜來到了省城的醫院,萬幸還算來得早,才保下這條小生命。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母親每次講到這段經歷都眼含淚花,然后堅定地說出這句話,把李子昂摟在懷里。
不像以前每次鉆進母親的懷里都很開心,這次的李子昂反而覺得有點別扭,但他沒表現出來。
父母租的是個小兩室,二樓,處于紡織廠旁邊的員工小區,這個小區的房子看上去大多已有幾十年的房齡,無論外表與內部樓道都破舊不堪,樓高六層,樓與樓間的架空暖氣管道已銹跡斑斑,外裹的保溫層也已泛黃卷落,處處散發著深深的年代味兒。
李子昂的父母就在這小區旁的菜市場租了個攤位賣菜,也托人找關系成為了附近幾個賓館的蔬菜供應商。天不亮就開始忙活,菜裝車運送到各個賓館,攤位開張賣菜,往往顧不上正經吃飯,一直忙到晚上,低價處理剩余的菜,留一些帶回去做晚飯,整理清掃攤位,寒冬酷暑,風吹日曬,每天如此。常年下來,腰腿頸椎都有了小毛病,手甚至都泛著黑綠色。
李子昂也曾早起過幾天幫忙收拾,實在是既勞累又枯燥的工作,雖然穿著厚厚的棉衣,但依然凍得小臉小手通紅,依然咬牙在堅持。父母既已達到了讓他體驗生活、珍惜勞動成果的目的,也便打發他去寫作業了。
除夕夜,一家三口圍在破舊的二樓出租屋里吃餃子、看春晚,長滿陳年老垢的玻璃雖然被努力擦過,依然保持著灰蒙蒙的本色,而窗外早已悄悄下起了大雪,雪景深處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再遠處朦朧的萬家燈火,都在昭示著新的一年到來了。
在省城待的三個星期里,母親抽空帶李子昂逛了商場,那是他記憶里第一次坐電梯,尤其乘坐自動式扶梯時會有一種緊張感,生怕邁腿邁早或邁晚。買了新衣服、新鞋,還去公園的游樂場里坐了次過山車。幸福洋溢在臉上,好些日子都沒散去。
寒假結束返校上課后,李子昂更珍惜父母的每一分血汗錢,更加發奮地學習,幾次年級統測下來,成績每次都比全校第二名要高不少,因此老師們也更喜歡和重視這個小男生了。
為了幫李子昂學好英語,父母還專門給他買了一部復讀機。自從有了復讀機,李子昂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聽英語磁帶,從磁帶里渾厚而又洋氣的朗讀里,他不僅聽到了未來的呼喚,也仿佛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距小升初還有大約一個月時,母親特意趕回縣城來探望,把他從學校接出來,在旁邊的小飯館點了倆小菜兒,要了兩碗蕎面饸烙,說了很多鼓勵的話,臨走還塞給他200塊錢作為下個月生活費。按當時學校食堂的消費水平,一天3塊錢就已經可以吃得不錯,一個月一般也就消費100塊,就算畢業季拍照片、買紀念冊可能會花一點錢,這200塊錢也一定是綽綽有余了。接過這200塊錢,李子昂打心眼兒里高興,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高興不僅持續不了幾天,而且成了他一輩子難以忘記的受苦經歷。
當時的六一是本縣私立小學中教學質量的扛把子,但硬件設施其實并不夠完善,學生宿舍一般是12個人一個屋,沒有立柜,個人的物品都需要放置在床底下自己的木柜子里。
李子昂每晚臨睡前聽完英語磁帶,都會把復讀機鎖進木柜里。母親給的200塊錢,一半置換成飯票,另一半塞在了復讀機的電池蓋子里。對于這樣的貴重物品,他幾乎每天都小心呵護著,木柜的鑰匙總是隨身攜帶。
只有一天例外,那天體育課上有跑步比賽,他于是把鑰匙串放到了課桌兜的深處。那天的男子一千米,他跑得很快,得了第一名,這喜悅持續很久,一直持續到晚上要聽英語磁帶前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