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七天假很快結束了,返校后又開始了新一個月的學習和備戰月考。時間過得很快,第二次月考很快來臨并結束,成績公布的那一刻,李子昂發現自己這次依然是班里第二,年級排名是第三,而班里第一這次年級排名是第二,班里第一不再是魏白,而換成了陳思思。
他第一眼看到這個成績,是在體育館樓下的公告欄里。那天傍晚,他跟田雨濛兩人到辦公樓另一些團日活動相關的材料,回來的路上經過體育館樓下的公告欄,看到很多同學圍觀,于是也湊上去看一眼。
“這個03-2班的李子昂才厲害呢,上次他是全校第二,這次又是全校前三,穩得一逼啊!”前排一個不認識的同學贊嘆道。
也正是這句話,極大地滿足了李子昂當時的虛榮心,讓他內心隱隱膨脹起來。雖然他接下來也一直在提醒自己要繼續努力,可明顯還是放松了許多。直接導致第三次月考考到了年級第十二,而第四次月考,也就是高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退步到了年級第四十。
后面的幾個學期,雖然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已經沒有了剛開學的心勁兒。起起伏伏,最差的一次甚至考到過班里第四十,年級第八百,那次的痛苦一直持續了很久,甚至那次月考后的假期他都沒休,獨自在學校復習、反思,與秋風秋雨為伴。再后面雖然一直努力追趕,也有考進過年級前二十,但大部分時候都只能穩定在班里十名左右、年級50-100名的水平。
而這一切都要源于這一次虛榮心得到的巨大滿足。從這以后,他開始沒那么嚴格地要求自己去學習和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而是發散性地去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
比起國家級貧困縣龍城縣的小學和初中,常山中學的高中生活無疑是多姿多彩的,雖然也是以學習為中心,甚至半軍事化嚴格管理。但足球、閑書、社團活動這些以前自己敢興趣卻從來沒機會深度體驗的項目機會,一下子變得唾手可得起來。
有一段時間,他一周有兩三天,會跟班里或其他班玩得不錯的同學一起到操場踢球,操場本來就比較正規,再加上經常一起踢的小伙伴水平也不錯,因此往往踢得很盡興。甚至冬天下雪之后,他們還在雪地里踢,大腳世界波,凌空抽射,甚至踢得特別順時會上演馬賽回旋。即使后面好多年過去了,回憶起這段時光,雖然有學習退步的遺憾,那快樂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還有一段時間,李子昂經常沉迷在圖書館的浩瀚書海里,饑渴地閱讀一切小時候感興趣卻沒機會閱讀的書,《***傳》《***傳》《***傳》《曹操傳》《李斯傳》,甚至是希特勒的《我的奮斗》,也會看一些小說,比如《紅樓夢》《簡·愛》《安娜·卡列尼娜》《羊脂球》,也會看孩子的詩集,魯迅的散文雜文集等等。雖然不是所有內容都看得明白,但確實那一段時間看得特別上癮。進出圖書館的鞋套都穿壞了幾雙,晚上偷偷用來打手電照明的干電池也用完幾節。
還有一段時間,李子昂不顧班主任的建議,報名參加了不少社團,街舞社、廣播站、辯論隊,雖然確實也花了些功夫參與其中,但由于重點班的課業確實要比其他班更重,最后哪一個社團也沒堅持下來。只有在辯論隊鍛煉了一下口才,但也沒到能出師的水平。
有一次,楊午雄組織班里舉辦辯論比賽。題目是“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正方觀點是過程更重要,反方觀點是結果更重要。班長王海寧、副班長齊俊婷、學委陳思思率隊持正方觀點,而團支書田雨濛、宣傳委員季雨曦、組織委員李子昂率隊持反方觀點。
臨辯論,田雨濛把幾個隊員叫到了一起,他們一邊繞著操場散步,一邊討論論點和論據,確定一辯二辯三辯四辯。田雨濛一心求勝,想打得漂漂亮亮,李子昂和季雨曦還比較認真,另外幾個隊員卻懶散得很,就想著隨便搞搞就得了。田雨濛一方面想號召大家認真準備,把每一次活動都當做充分燃燒青春的機會,而另一方面,也苦于自己的權威和引導不足以使所有隊員信服,于是很無奈。
那次辯論,雖然田雨濛、季雨曦、李子昂都盡力了,但依然被正方虐殺得體無完膚,尤其當正方奇襲說:“如果真的是結果更重要,那我宣布你們贏了,你們可以不用辯論了”時。田雨濛剛聽到這句,還在皺著眉頭,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應對,但當全班同學都笑得前俯后仰時,她也忍不住跟著笑了,而這笑中,卻帶著一絲深邃的、不易被察覺的、敏感的絕望。
更多的課余時間,李子昂逐漸變成了一個科幻迷。他會從圖書館或其他人那里借來諸如《基地》三部曲、《銀河帝國》三部曲、《銀河系漫游指南》之類的書,沒日沒夜地偷偷地看。不僅如此,他還開始追當時非常流行的科幻電影,諸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猩球崛起》《終結者》《我,機器人》等。
李子昂開始思考個人和宇宙的關系,也開始思考人的意識的來源,他開始對機器人越來越感興趣,看一些硬科幻的書籍,深入了解機器人的動力系統、運動系統、控制系統,又在內心模擬機器人覺醒的過程,越想越覺得有趣,于是打算大學讀機器人相關的專業。
而當時雖然有了這個看起來非常深厚的興趣,但畢竟只是自己瞎琢磨,并沒有科學的、體系化的、學科層面的理論,也沒有真正懂的人在此節點加以引導,因此李子昂接下來的選擇,包括大學和專業都是在自己片面的理解和了解上做出的,而這種偶然產生的盲目的興趣與盲目的自信,卻陰差陽錯地把他帶到了一條跟以為的方向完全不同的路上。
兩年半以后,當李子昂選擇專業時,他簡單地考慮到機器人沒電肯定不能思考、不能動,那首要的問題肯定是供電的問題,于是就選擇了電氣工程,殊不知這個專業,所說也是寬口徑,但更多是偏向于電網供電相關的知識學習與研究。
很多年以后,繞了一大圈之后,他的工作變成了自動駕駛相關的研發,雖然與最初的課余興趣,機器人,也不完全能重合,但冥冥之中,終于走到了真正感興趣的大方向上。
再回憶起高中第一學期后兩個月的課余的自由與探索,也不禁感慨萬千,可能,這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