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是為了比賽才來學校的,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有些人即使努力了,也拿不到第一,而學校應該是讓大多數人喜歡的地方。”
家長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父母以前想學還沒有條件呢!山區的人們都根本學不上之類的話。
這個理由聽上去是那么無懈可擊,好像以前的孩子,山區的孩子,他們天生就很愛學習一樣,就很樂意學習,而現在的孩子根本不行。
而有一集講的是周娜和周貓回到了過去,去看兒時的父親。
以前周娜以為父親小時候非常刻苦練琴,奶奶讓他休息,他只說不累。
但事實是,他同樣是被奶奶逼迫著,連續好幾個小時地練琴,而且都給練哭了。
父母說小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明總想不通為什么。
只有王貓會告訴他山區的孩子是沒條件,但是要讓山區的孩子每天按照他這種孩子的強度學習,也同意是會出大問題的。
【饑餓】是不好,但是【吃太飽同樣也不好!
王貓還讓小明知道了為什么要去學習,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面子】!只是因為學習是【有用】的,如果什么都不學,你就不是一個現代的人。
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自然都被這部動畫批判的體無完膚。
而張偉沒拿第一卻得到了新玩具,被小明的媽媽看到后說:“張偉這回又沒拿第一,還拿個那么好的新玩具臭顯擺!”
得了第一的小明聽到后也想要一個新玩具。
媽媽拒絕,小明說那以后就不拿第一了。
因為媽媽的話里暗示了,第一等于玩具,既然不買,還拿什么第一,把媽媽氣得不輕。
被王貓領著去了一趟馬戲團,看到小狗聽話只是因為訓練員會給吃的,小明悟了。
回去看到父母最后還是買了玩具,他卻對父母說:“玩具我不要了,該拿第一還是會拿,但你們應該知道,我是【人】,不是【小狗】!”
而父母在學校不布置作業之后頂風作案,還是強行給小明請了私人家教,還讓他每天要寫兩個小時的作業,小明很不解,王貓卻一語中的:“做作業是有好處,老師覺得已經盡力了,考不好,還可以安慰自己,家長也會放心。”
但很多家庭作業的性質,就像是名字再抄1000遍,也不會有任何的長進。
小明便和家教老師開展了一個秘密行動,盡量在輔導時間學會要學的知識,課后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這件事必須對父母隱瞞,因為被父母知道了,又會留一大堆沒用的家庭作業。
由此也讓王貓拉出了“少兒不宜”四個大字”,說道:“對于我們的孩子,難道僅僅是出于好心就足夠了嗎?”
《小明和王貓》不僅指出了很多家長的教育問題,還批判了整個應試教育體系里的盛行思維。
小明會說話,父母馬上就讓他報表演,甚至小明變成超人時,媽媽想到的,卻是考試會不會加分。
學校減負,她馬上理直氣壯地說:“學校減負,家里加碼,就要在暗地里學,誰當真誰傻!”
明明說好了不再排名次,但排好的每次很快被家長看了去,又傳到了孩子的耳朵里,老師上課時表揚王小明的進步。
張偉則在一旁默默吐槽:哼,要是真的不排名次,怎么會知道他進步最大?
這么一部動畫,更該看到的顯然是大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王貓,他不必來自于墻壁,因為家長其實就是孩子們的“王貓”、“張貓”、“周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