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說接下來的表演,一定除了朗誦還是朗誦,另一個說,平時想要找小孩配音都能給急死。
幾乎每個小孩在麥克風前一站都變成了朗誦腔,而在學校會正常說話的孩子已經不多了。
比賽開始,周娜開始歌頌起了建筑工人,被張偉拆臺道:“人家得掙錢!”
而張偉聲情并茂地歌頌爸爸,說自己幫媽媽做飯,還要給爸爸準備生日驚喜,被周娜拆臺,張偉從來都沒有幫媽媽做飯。
而如果沒有接下來出場的泥石流選手王小明,周娜和張偉顯然就要爭第一第二了。
這是多么得荒謬啊?!全是虛假和套路的作文和朗誦,不知從何時起,就成了學校里老師最喜歡的東西。
小明登場后,幾乎“胡言亂語”地講了講,將王貓曾經帶他看到的校園——語文老師會把要學的字,編成順口溜;數學老師,成為太空探險的組長,教大家算數。
所有人這下都被逗樂了,小明也意外獲得了第一名,最后小明發表了獲獎感言:我沒什么想法,要講什么道理,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說了我想說的。
為什么小明會說話?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一套看法。
家長接學生放學回家,在小明眼中,是家長一人拎起一個書包回家,家長排隊帶孩子參加少年宮,學生在他眼中,又變成了書包,小狗。
對世界懵懵懂懂的小明被王貓教得明辨是非,小明有時候也不想思考。
王小明:“好,聽你的。”
王貓告訴他:“不,聽你自己的。”
學著自己去評判這個世界,分辨對錯,這都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環節與課程。
可惜就是這樣個性的看法,并不是大人們所鼓勵的,大人們想讓孩子形成一個在他們眼里標準正向的認識,哪怕那是虛假錯誤的。
幸虧比賽的評委們不瞎,將贊賞給了有個性的小明,但諷刺的是,在這個故事的結尾,小明的父母好像突然發現了小明的天賦,說話,隨后想讓小明去報考表演。
爸爸還說每天電視上都有那么多爛戲,總得有人表演啊。
靠自己保存下來的個性,讓小明得到了第一名,可轉眼間就被拿來變成一個賺錢的工具。
電視上也在意味深長的來了一句“gameover”。
在《小明和王貓》面前,如今所謂的教育動畫恐怕都顯得太過幼稚。
它對現在很多流行的教育觀念,一一做出了非常引人深思的反駁。
唯第一理論——優等生張偉太有志氣了,這次的比賽沒得第一,但爸爸還是買了他喜歡的賽車玩具,張偉堅決不碰,表示什么時候得第一什么時候再玩。
誰家要是能有這么個孩子,父母可就省心多了,估計做夢都得笑醒。
可他的爸爸,在張偉離開后,轉頭就找了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面前,他直言,害怕兒子以后心理變態和扭曲。
之后,有一場賽車比賽,張偉的爸爸找了小明爸爸,送給了小明一套汽車,還說會把張偉的訓練方法傳遞出來,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兒子再輸一次。
一直以來張偉都太驕傲了,把自己看得很特殊,根本不樂意同別人比,考試一失利,立刻就會想別的同學會怎么看他,還鬧著轉學。
而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的父親,說出了一段相當有格局的話:“可到了你我這個年紀的人,都知道,誰也不可能事事都是第一,有些事情,可能,還很不公平。
世界上能人有的是,勝過我兒子的人成千上萬,多一個少一個,是無所謂的。”
他給這種好勝心判了死刑,在他的想象中,兒子的結局或許是開槍自殺。
當初學校取消排名,張偉也很不開心,老師說了這么一段話試圖讓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