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日積月累的手法變化,兩者也成為了模樣近似,口感味道卻大不相同的結果。
只是按照炭治郎的說法,這群山的烏冬面,很顯然不止是面條上有變化。
稍微回憶了一下炭治郎在動漫里家的描述,趙扶余結合了一點自己的想法,便開始了行動。
首先自然是制作烏冬面,這一步實際上已經做了不知多少次,和面揉面,將水份比例不高,但是筋性很強的面團用塑料袋子包裹好,然后就以倒立的辦法,進行長達半小時的類似拍打倒立行走的拍打擠壓揉搓。
這一步是為了讓面團達到更好的彈性和口感,也是為了讓面團更加緊實光滑。
實際上在東櫻許多地方,是用直接踩踏的辦法。
可趙扶余覺得那樣對食客來說的觀感并不好,便自己選擇了類似的倒立行走的辦法,不斷的碾壓面團,試驗了十幾次后,也達到了可以用踩踏才能達成的效果,便就此延續了下來。
也因此他家的烏冬面在商業街里也是許多酒客喜歡在臨散場的時候來上一碗的。
這也是‘夜中火’一直到凌晨三點半關門,在一兩點的時候還會有客人前來的原因。
要知道,夜中火里可是不賣酒的,當然客人自帶他也從不阻攔,可能得到這么多酒客的鐘愛,就知道趙扶余傾注的心力了。
面團制作完成,抽泣的炭治郎也終于將情緒平復下來,看著輕易就倒立翻轉回來的趙扶余,神色里多了一絲認真。
這樣的手臂力量,長達半個小時的不斷發力搓揉,哪怕是已經鍛煉了小半年的他也是做不到的。
更別說趙扶余臉上一點汗珠都沒有,顯然這樣的行動對他來說只是毛毛雨。
而對于已經動手的趙扶余來說,這道烏冬面的面團是小事,湯汁才是大事!
灶門炭治郎,只聽這個名字就知道,灶門也就是專門在東櫻售賣木炭家族的意思。
這一家子居住在群山當中開采煤炭,木炭為業,炭治郎的母親料理出的東西,肯定不會有太多花俏的地方。
偏偏反而是這樣的味道,才是最大的難點,每個人對家的味道總是不自覺的加上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可以說對任何一個料理人來說,完成這樣獨有的家庭味道,都是一個艱難的考驗。
還好趙扶余至少還了解一下炭治郎的生平,不算是無頭蒼蠅,很快就選定了該有的食材,就動起手來。
鰹魚干刨片,昆布溫水洗凈,然后兩者一起和糖,清酒,醬油,熬煮一個最普遍的烏冬面湯汁,也叫做‘出汁’。
等到鰹魚片和昆布都熬煮了十幾分鐘出味道以后,就要將它們撈出去否則煮久了便會澀口甚至有些腥味。
接著放入香菇,口蘑,以及最最關鍵的舞茸,一起進行簡單的燉煮。
最后再加入油豆腐。
可以說,這道烏冬面的湯汁就已經宣告完成。
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極其的簡單,可是趙扶余料理起來卻不敢有一點的馬虎。
香菇等菌類,都用竹刀一點點刮去泥土黑點,然后用沾濕了的廚房用紙擦拭灰塵泥土,手撕成一點點的入湯。
油豆腐更是炸過以后,立馬要進入開水里,把油氣煮到散盡,這才能加入湯汁里。
這樣得出來的湯水才純凈,沒有半點油的腥味,甚至湯面都沒有半點油花,展現出純粹無比,醇厚無比的山野滋味。
可以說,光是湯汁的味道傳出來,炭治郎的眼里便已經是流露出了迫不及待的意味了。
因為這個味道...簡直與他母親的料理,有著九分的相似。
那就是他魂牽夢繞的滋味!!
‘母親,竹雄,茂,六太,花子...還有禰豆子...’
‘我一定會為你們報仇,然后保護好禰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