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徐州
收到朝廷邸報的時候,蘇油已經到了徐州。
現在徐州的知州是葉祖洽。
這位也是狀元出身,不過他的狀元來得有爭議。
當年葉祖洽參加科舉,考官是呂惠卿,因為葉祖洽策文中有“祖宗紀綱法度因循茍簡,愿朝廷與大臣合謀而新之”一句,列位高等。
輪到劉攽、李大臨、蘇軾覆考,編排上官均第一,葉祖洽第二,陸佃第五。
趙頊令陳升之面讀幾人策論,最終還是擢葉祖洽為第一。
蘇軾當時就不服,上書趙頊:“祖洽詆祖宗以媚時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風化!”
這件事情,成為蘇軾被王安石外放的導火索。
其后葉祖洽作為王安石手底下少數幾個文章拿得出手的人,成了改革派的喉舌。
高滔滔聽政后,復用司馬光、呂公著等一批守舊派大臣,驅逐蔡確、邢恕,打壓呂惠卿、鄧綰。
朝中一時以為風向大變,連帶著開始踩章惇、曾布等人。
葉祖洽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一再上奏,維護變法。
給事中趙君錫抓住葉祖洽參加科舉殿廷試策問答,卷中有“祖宗紀綱法度因循茍簡,愿朝廷與大臣合謀而新之”一語,說他誹謗朝廷,要治葉祖洽的罪。
然而這一次,又是蘇軾劉攽站了出來,以當年覆考官的身份主持公道,認為葉祖洽的試卷“可以為議論乖謬,若謂之訕則不可”。
蘇轍當時是御史中丞,上書彈劾趙君錫將十幾年前的應試考卷挖出來當做罪行,這是希奉上意,辱蔑同僚。
同樣一句話,當年是狀元之才,現在是誹謗朝廷,這是說先帝無識人之明嗎?
左正言姚勐又以葉祖洽協助王安石制訂與推行新法,官府與民爭利,顯然是“貪鄙無狀”為理由,提出彈劾。
這一次卻是蘇油站了出來,力保改革大旗,認為變法、改制、刷新是一脈相承的三件事兒。
當然,蘇油的目的是想力保王安石和章惇、曾布,還有十多年來的改革成果。
葉祖洽一介小兵,還輪不到蘇油這樣的大佬來關心。
然而這一場風波過去后,呂公著、蘇油“三派兼用”的主張得到高滔滔的認可,而投機的趙君錫等人都被外放,反倒是堅持己見的陸佃、張舜民、葉祖洽等人,在高滔滔那里得到加分。
帝王心術,不是那么好揣測的,而葉祖洽經過這場波折,總算是真正見識了蘇家人的德性。
以前作為喉舌,他可是沒少發表關于蘇軾、蘇洵的壞話,順帶著蘇轍、蘇油,甚至蘇頌都被他罵過。
蘇油從來都是就事論事,即便被人彈劾聲討,也只是拿出充分的證據與政績來打彈劾者們的臉,而絕不會搞栽贓陷害,歪曲污蔑那一套。
而且他從來沒有對不起過改革派,不少改革派的臭咸魚都是在他的包容庇佑,大膽任用下,才得以翻身。
反倒是改革派好幾次對不起他。
如今兩派間的沖突,在蘇油等一干大臣的努力彌合之下,與當年那種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斗爭態勢漸行漸遠。
在矛盾中發展,在斗爭**存,大家相互監督,卻又要相互拉扯著過,才是政治的精髓和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