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濫捕。
全球化的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捕魚強度和廣度,可以說,只要有魚的地方,就會有愈來愈現代化的捕魚工具和手段。
盡管有了較為環保的捕魚技術,但傳統的手段還是隨處可見,給全世界的海豚們帶來滅頂之災,意在捕魚,但誤撈海豚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一網打盡,大魚小魚盡收網中,海豚只能眼巴巴看著自己的食物變成了人類的盤中餐。
甚至于!在日本、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
據統計,在被捕后的90天里,53%的海豚郁郁而死,海豚的自然壽命平均為45年,半數被捕的海豚卻在被捕后兩年內死去,而它們的平均生活年限,也僅為5年;在人工環境里,海豚極易患上肺炎、腸炎等疾病,還會因為氯水中毒和長期抑郁驚慌而活不過七年之坎。
除了濫捕之外,環境污染也是造成大量海豚死亡的原因之一。
人類不計后果地向海洋和河流傾倒各種生活垃圾、工業廢水,還有各種的農藥污染和油田廢物,已經讓原本清澈的海洋變得渾濁不堪,而石油泄漏等大型事故時有發生,更是讓海洋環境進一步惡化。
在人口密集的沿河沿江水域,富營養化和重金屬污染已經威脅水生物的生活環境,毒性海藻大量繁殖,也使這里的水域危機四伏,即使處于食物鏈頂端的海豚,生殖和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損害,死亡率也大大增加。
1987年美國新澤西海岸數百頭海豚因發生赤潮而引發免疫系統功能失調,渾身長滿膿瘡而慘死,令人心驚,也讓人心寒。
聽覺是海豚最為靈敏的感官,捕食、游走和嬉戲,都是依靠聽覺進行。
各種水下作業工程設備和日夜來往不息的大小船只,不僅驚擾了海豚的生活,海豚與船只“撞車”時有發生,這些人類活動的“噪音污染”,也使得海豚不堪其擾,身心受損,行為失控、壓力倍增、生活習性出現異常。
在許多河流流域,建大壩、修漁場、修建防洪工程,抽取水資源,已經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人為地改變海豚的生存環境,修筑各種工程,阻擋了海豚遷徙等活動。白鱀豚曾是中國引以為榮的瑰寶,但葛洲壩的建成,也或多或少加速了它的悄然消逝。
更不用說,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海平面上漲引發的降水、水溫和鹽分等等生態環境變化,特別是部分沿海水溫在短短半個世紀上升了3-4攝氏度,變化之快,使海豚們應接不暇,無所適從。
可以說,就在不經意的短短幾十年間,它們曾經的歡快游弋的水中樂園,已經變得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而一切的罪魁禍首,無疑正是人類……
除了水族館中的海豚,能在野外看到一條海豚,真的很不容易。
陳凡小心的撫摸著小海豚,內心充滿了滿足,要是有那一天,外面的水域,也能出現海豚的身影就好了。
忽然,一直默默享受的小海豚,突然轉過身,似乎在說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