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特別香!”
中年男人一邊攪動著豆腐,一邊笑道:“那味道,絕了!”
“后來啊,朱元璋當了軍隊的統帥,一直打到安徽,節節勝利啊!朱元璋高興之余,犒賞全軍,一起吃臭豆腐,那場景!從這以后,臭豆腐的名字就慢慢流傳下來。”
“這樣啊。”
陳凡笑笑。
其實關于臭豆腐的來源傳說挺多的。
流傳更廣的說法,是一位準備參加科考的文人,他就是王致和。
康熙八年,安徽的王致和科考落第,沒回家鄉,就在北京住下來準備以后再考。但流落京城,身上的盤纏很快就花光了。
王致和想起他從小就跟父親學會了做豆腐,于是便在京城租了間房子,做起了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賣不完的豆腐很快就發霉了,王致和又舍不得扔掉,他苦思對策,把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放進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
之后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秋天颯爽,王致和又重新開張,繼續做豆腐,猛然間,他想起了腌起來的那缸豆腐,趕緊打開蓋子,一股臭氣撲鼻而來,潔白的豆腐已經變成了青灰色。
王致和心想這下完了,但他不死心,嘗一塊,嗯?味道居然還不錯,再仔細品品,覺得臭味之余竟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味,送給鄰居們嘗嘗,大家都稱贊“味道好極了”!
王致和本就精明,他干脆也不去考試了,也不賣鮮豆腐了,把做好的豆腐統統做成了臭豆腐售賣,竟然慢慢地做大做強。傳言有一天慈溪太后食欲不佳,大發脾氣,御廚便將一盤配著紅白蘿卜花的臭豆腐端給她嘗。
慈溪太后一吃:“美味,下飯!”一高興,說這東西這么好吃,我給賜個名吧,于是御筆一揮,寫下了兩個字:“青方”。
從此臭豆腐就“臭名遠揚”,一臭萬年了。
“小伙子,我這個臭豆腐啊,其實更不一般!”
“哦?怎么個不一般法?”
閑著也是閑著,陳凡微微一笑,問道。
從食品分類的角度看,臭豆腐屬于豆腐乳一族,這些豆腐乳的制作方法因各地氣候、風俗、人們的口味愛好不同而不同。大體上來說,豆腐乳的制作方法分微生物培養型與腌漬型兩大類。
腌漬型工藝的臭豆腐以長沙臭豆腐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