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崇禎,則決意要開創歷史,首開火器部隊戰勝騎兵部隊的先河,讓大明從冷兵器時代,迅速進入熱兵器時代。
此次大戰,林丹汗騎兵九萬,漢軍旗步兵兩萬,總兵力十一萬;反觀明軍這邊,騎兵五千,步兵六萬五千,總兵力只有七萬。
單純看明軍和蒙古軍的兵力對比,是七比十一,這還是大明建立以來,蒙古人首次在兵力對比上占據絕對優勢。
面對這樣的局面,無怪乎孫承宗、范景文、李邦華、黃得功等文武眾臣皆對此役抱著悲觀的態度。
察哈爾人身為草原人,可以說是在馬背上長大的,駿馬就是察哈爾人的雙腿,察哈爾人的騎兵,比明軍騎兵更加精銳,說起騎射,人家察哈爾人更是玩騎射的祖宗,馬術嫻熟不說,箭術也是相當了得。
而且察哈爾人的騎兵還有一個很大的戰術優勢,那就是他們的騎兵部隊大多數是單騎雙馬,機動能力遠遠超過了明軍,可謂是進可攻退可逃。
若是察哈爾人沖破明軍的防御陣線,那便是秋風掃落葉一般,完全可以取得全殲明軍的戰果。
若是明軍在陣地戰中獲勝,以察哈爾人強大的機動能力,亦可優哉游哉地退回大同去,明軍若是銜尾追擊,反而還要擔心會不會被察哈爾人反咬一口,勝利即刻轉為慘敗。
大明由于失去了河套平原,向來就馬匹奇缺,大多是情況騎兵都是單騎單馬,不到沖鋒作戰的時候,基本不會騎馬,以保存馬力。
這一次作戰,重點就是如應付察哈爾人的騎兵,畢竟察哈爾人的騎兵總數超過九萬,一個搞不好,哪怕是明軍槍炮再多,也很可能會慘敗于察哈爾鐵騎之下。
為了對抗察哈爾人的騎兵,軍機處的參謀們,可是日夜都不得閑,人人都在苦思冥想,到底該如何盡可能的消滅察哈爾人的騎兵,以削弱察哈爾人的機動優勢。
畢竟察哈爾人的騎兵在機動性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想打就打,想走就走,明軍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這種情況下,鹿善繼卻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若想盡可能地削弱察哈爾人的騎兵優勢,唯有示敵以弱,在戰斗開局保存實力,給察哈爾人一個錯覺,那就是他們只要再加把勁,就能迅速攻破明軍的陣勢。
但實際上明軍一直在隱藏實力,察哈爾人愈發加大進攻力度,明軍則永遠比察哈爾人略勝一籌,迫使對付形成添油戰術,不斷消耗察哈爾人的騎兵。
一旦察哈爾人的騎兵被耗光了,那么已經形成絕對優勢的明軍,最后才把五千騎兵放出來,將察哈爾人一口吞下。
朱由檢對鹿善繼所提出的戰術非常欣賞,當即確定以這個戰術為主要作戰計劃,然后在這個戰術上添油加醋,不斷完善。
六月五日下午,林丹汗趕到了辛鄉堡,決戰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