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眼眸掃過下側列座的官卿,只聽得窸窸窣窣議論不斷,卻無一人站出來陳表上言。
許久,一位穿戴明光甲胄的魁梧將軍這才站出來,抱拳躬身,語氣鏗鏘,但言辭卻閃爍“稟圣上,是否下旨急調吳國公轉回北地艱難,邊軍疲軟,恐怕實難抵擋偽齊兵鋒。”
此話剛落,又有一紅袍文官出列。
“羅將軍此話有理,吳國公乃大梁國之支柱,若能有他領軍,偽齊必破”
“此言差矣”
另一人站出,不咸不淡批駁了句,接著面朝梁皇伏低身段說道,“吳國公固然兵家大才,然西北兇寇氣勢洶洶,若再不處置,恐尾大不掉,屆時縱然有國公及各路兵馬齊心,想要平定下來亦非易事。”
“再者領軍西進之事已十日有余,人吃馬嚼耗費頗多,此刻再將十數萬人一口氣調轉,糜耗甚巨”
仿佛見得有人開了頭,朝堂上氣氛頓時熱鬧,又隱約回到之前的狀態,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
“我大梁兵多將廣,吳國公不再,亦有各路節度、四方將軍、左右元帥,何愁不能平定區區偽齊”
“胡言節度使何以妄動,且不論坐鎮州府內難以調用,不久前才安撫住,此刻再讓其自行出入守地,恐生大亂”
“哼看是馬大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
“你賊子佞臣包藏禍心”
“禍心微臣拳拳報國之心,天地昭昭日月可鑒,反倒爾等巧言奸滑之徒,簡直枉居廟堂”
大殿之上,見得熟悉的場面,當聽到其中不少人竟然支持將節度調出時,梁皇神色愈發慍怒,只是最后余光落在百官當首的兩人身上。
一者德高望重,一者位極人臣。
此刻卻都不見動靜。
“好了”
擺了擺手,一旁的太監趕忙高呼,制止了殿中喧嘩。
沉吟少許,梁皇平淡地說到,“節度們為國戍邊,勞苦功高,這番戰事便不勞用他們了。”
“西北同樣不能縱容,吳國公需得及時令其止戈。”
此話一出,官吏們迅速轉變,不再說宋義云該不該回來,節度二字更是全然消失不見。轉而開始商討起以哪一位將軍為主路,又該從何方出發,其中資糧消耗如何籌集等。
吵吵鬧鬧又一陣,有了結論。
鎮南將軍北上,行進中的耗費則由沿途的州府。
這時,枯坐一整場的百官之首的兩人終于醒轉,將行進的方向稍作改變后,這才上呈梁皇。
對方看了眼,神色莫名,旋即讓人寫了圣旨
“封鎮南將軍為萬都侯,加食千戶,即刻起北上河間,領右將軍位。軍馬一應所需由沿途各州府出備,另詔揚州水師、太湖水師,至大灣口設防,不容偽齊南渡大河劫掠”,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