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當下,他們就依托定竅法門以及靈藥的神奇弄出了五花八門的各種煉竅秘術說是秘術,實則還是未脫離氣血一道,甚至剛開始反饋太少,以至于他們自己都無法分清所謂穴竅的養練到底是真是假,又進行到了何種地步。
那段時間他們預料到了靈藥必將徹底干枯死寂,所以敞開了供應,廣庸府之下各縣都有道人上門,甚至于啟猛這位在西南有著偌大名頭的真修同真武二十八山山主之一的尹文念親自登門,付出了不小代價將更多的靈藥從他人手上收來。
未曾強取豪奪,關鍵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后,包括各家勢力在內的眾人已經確認常人應用靈藥,無論口腹或是外敷,效用都極為低微,仿佛一個漏勺里放入一團天材地寶,再有神異,也全然濾了出去。
大伙兒都精明,與其拿著一份遲早要干枯、做不得傳家寶的靈藥,不若與道門之人換些人情與好處。
西南一地,道學之風可不比中原弱。
就這樣,元陽峰上用去了不知多少靈藥,見得太多,如流水般耗用,讓得尹文念等遠道而來之人都覺得麻木恍惚。
煉竅、養體道人們絞盡腦汁,甚至將目光放在了一些偏門殘卷上,想要從中找出通天道途。
可惜收獲寥寥,那些自稱煉竅的煉了月余也沒能感覺出變化,養體服藥的倒是圓潤了許多。
至于專研偏門殘卷之人,哪怕有于啟猛與尹文念一直看護,最后也有三人行功差錯,筋肉抽搐,好在山上旁的不多,岐黃醫家有不少,很快就止住了傷勢,沒有落下病根。
眾人愁眉苦展。
直到一位年輕道士不知怎地,稀里糊涂照著師長給下的養練法子,捧著快要干枯的靈藥打磨熬煉。
真個練出一縷猩紅
這一絲奇異之力孱弱無比,若陳嶼在此就能發現,卻與遠在建業的李沐白身上那股力量幾乎一致。
而在之后,幾經嘗試,確認了這股猩紅力量可以隨著吞服靈藥壯大、更好發揮滋補肉身作用。
這一步的達成仿佛打開了某個關節。
眾人有了真實無虛的參照,一時間關于靈藥的利用以及研究頓時上了一層
于啟猛也才從獲取靈感,一如當初自己打磨出定竅之法后,果斷停下了更深入融合穴竅力量與肉身的道路,他始終覺得這辦法不適合自己。
每每試圖如此做,都能感受到身軀仿佛背上了一層重重負擔。
后來定竅與養練之法被陳嶼拿去,結合胎息與奇景演變,琢磨出血竅開辟,涸澤而漁一般將血竅中的造化之力汲取抽離投喂了青朧山。
于啟猛自然不曉得這些,他只看著年輕道人身上隱隱可見的猩紅流光,陷入到自身的狀況中去。
然而之后的事卻是出乎所有人預料。
老道士尚未掃清前路迷霧,一直同樣困頓于腳下的尹文念第一個跨了出去。
他在一次以靈藥煉丹的過程中出了一爐廢丹,意外發現一些析出的顆粒有著讓人心神清明的作用。
細細鉆研,花了不小功夫,終于從中得到了迥異于年輕道人身上力量的另一種獨特事物。
尹文念之后又不以靈藥作材料,只靠著普通藥草,雖失敗了多次,但依然在最后得到了同樣的析出物。
他雖不解于之前依照此丹方的人煉藥時為何沒有發現,但還是由此判斷,這大抵是某種徘徊在天地自然間的力量。
出身道門的他自然想到了經卷描述中再熟悉不過的一物氣。
“天生萬物,萬物自強不息。”
不息者,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