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煞、丹鼎、山符、凈明……
四大法派占據了此世道門主體,絕大多數道士畢生所學脫不開這四者范圍。
但于某一道張能稱真修的可不多。
“于修行早年行商,后偶有所悟,據傳是得了靈佢文越道君的入夢,短短兩日便明道,蛻去紅塵枷鎖,成就自在。”
走在院內,兩人一邊向著二層小樓而去,一邊談著這位西州有數的道門真修。
于啟孟,于修行。
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修行。
聽得出蔣道士對這位很是敬服,雖然對方出身正元觀,而非海云,但早幾年時他師尊曾帶著一行師徒前往拜會過,道士見面自不免論道一番,最終卻是自家師尊自嘆不如,躬身傾茶,宛若學徒模樣。
“于修行早不在此間,聽聞去了元陽峰上潛心修道,已經搬離了小院。后來被正元觀拿來當做接待道門子弟的地方。”
很快,陳嶼便見到了這處隱于鬧市中法二層茶樓。
[尋遠齋]
渺渺道途,尋而遠之。
陳嶼腦海中浮現出這句,不知在哪本道書上看過,云鶴觀收錄不多,左右就那么幾本。
他記得短短兩句后,還有半句。
遠亦求索。
一旁,蔣道士打斷他發散開的思緒。
“走吧,里面位置應該還多。”
推開門,檀香陣陣。
恍惚間,心境安寧,靜謐如幽潭,雜念盡去。
……
臨近申時,兩人走出小院,陳嶼抬起袖口,挑眉輕嗅。身上還沾染著些許檀香氣息。
“靜齋沒什么好看的,那是經年老修們的事,自有長輩去管,陳道長不如再與樓中諸位論道片刻?”
門前,蔣道士似乎意猶未盡,早在來時他便預料到身畔這位陳道長所學不淺。
修道看年歲,但有時又不重這個。
套用海云觀某位道長所說,修道修的是自己,年齡其實關系不大,靈性才是關鍵。
而這位,無疑是他所見最為靈性的道士之一。
雖然能看出道經讀得不多,但偏偏總能語出驚人,令人有所悟,且非空洞白話胡言放肆。
或許這便是天才吧。
蔣道長無聲感慨,同樣是道書,在這等人手中便成了直通大道的天書金冊。
而在那些愚笨之人手中,或許也是天書——無字天書。
一旁,陳嶼卻是婉拒,言稱往后有機會再來,他對靜齋可是新奇得緊,不愿就此錯過。
當然,實際上是他已經從樓中十來位道士身上套不出太多靈感,習練五臟、精通藥理的少之又少,談玄論道可以,但一直談就有些乏味了——尤其還是一群修道不比他久多少的道士。
談到最后,反而成了蔣勤安和他的小伙伴們聽陳嶼侃大山。
雖然此番所說大都自己的切身體會。
有精神力和靈液的多次真切接觸后的心得,應付起他們還是沒問題。
甚至都不用他再去像第一次與蔣道長見面時那般搬挪上輩子的道教經典。
免了再當一回文抄公。
離開小樓,裝著一肚子茶水,陳嶼回到自己房舍,稍作打理后,便轉向城外。
九奇廣生諸法行事這等法會占地可不小,僅是搭建壇臺便需數丈長寬,自然不會落在平城內。
出城,一路上能見到不少頂戴方巾的道士,結伴成群,同樣向著山腳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