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緦緦、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緦緦,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憲問第十四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無誨乎?”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