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人聲援,覺得應該是素來節儉的老太爺、曾有過臨終囑托。
關鍵林家不缺錢,據說祖上是清朝大官,歷代傳下了不少老物件,以及金銀財帛。并且林家后輩也爭氣。
戰亂年間,林家迅速分散家資,疏通人脈。憑著獨到的眼光,與敏銳的政治嗅覺,籠絡住了一位封疆大吏,保住了林家地位。之后的文革時期,封疆大吏倒了。老太爺又像是會預知般,提前散財散糧,幫扶鄉里,做上了光榮的無產階級。
隨著新時代來臨,林家再次刷新人們認知。像是會變戲法似的,眨眼間,不僅拿回了祖上傳下的三進大院。還從身無分文的無產階級,一步重回富人行列。家資更勝從前,可謂清水鎮富甲一方的大戶。
當然,林家在翻身之后,照樣沒停止過幫扶鄉里。每遇災荒,林家總是出錢出糧,不予余力沖在最前面。
在清水鎮,乃至整個安城。提到林家,無人不稱其一句:大善之家。沒權,卻絕對有勢。如今老太爺亡故,來吊唁的人自是不少。
但、不管眾人如何質疑林家為何會請半路出家的假道士,喪禮依然照常進行。
敲敲打打,過去了兩天。
身著八卦黃袍的元關山,兀自開靈唱經。全程中規中矩,端是一副仙風道骨的做派。
已過午夜,守靈的人卻不少。
院子里搭了篷布,眾人站的站、坐的坐,三三兩兩聚成團,皆然帶了疲態。倒沒發現供方才桌前的短暫異常,更沒發現元關山眼里那一閃而過的遲疑。
原定今日清晨就要送棺上山,所以儀式頗多。
眾人觀禮。
元關山見時辰尚早,捻著山羊須默了默。而后手執銅鈴,退到供桌一側對眾人唱道……
“天留風雨道留徑,人留子孫草留根。天留風雨立萬物,道留真經度亡魂。人留子孫傳后代,草留枯根又逢春。草死葉落根還在,人死一去不回來。今有亡人多福壽,兒孫齊聚來送行……”
聞言,眾人有些詫異,怎么還不到出殯時間,就要進行送行儀式了。但面面相覷一番,均不好指手畫腳。畢竟每個道士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流程,不會按部就班。
紛紛收斂起神色,肅穆站好。
老太爺身下有五子兩女。算上孫輩重孫輩,共有好幾十人。另外還有同族旁支,以及各種沾親帶故的遠親近鄰……
廳堂再大,也容不下那么多人。為了方便觀禮,元關山將供桌擺到了正堂門外,廊沿之上。隔著數個階梯,讓大家在院子里進行吊唁祭拜。末了,他還十分貼心地放了臺……老式錄音機。循環播放哀樂,烘托氣氛。
只聽元關山接著唱道:“兒長大,親不存,牙床空對淚淋淋。要相見,隔幽冥,有負親恩似海深。孝子拜恩……”
五位孝子從人群中走出,依次上前跪了兩排,磕頭、燒紙、模樣無比虔誠,神情卻透著一絲不耐。
連著兩天兩夜又跪又拜,大家都深感疲乏。
元關山見怪不怪,老神在在地搖著銅鈴誦悼詞。
待孝子拜完,退到一旁。他又接著道:“嘆人生,若蜉蝣,大限來時萬事休。富貴功名都是幻,荒草蓬蒿土一丘。爾祖父,德彌彰,殷勤創業振綱常。賢孫拜恩……”
這次人有點多,有老有少。呼啦啦站出來一大群。擠在院子里、磕頭拜恩……
孝字當頭,眾人有苦不能言,唯有咬牙忍。
但、貓在供桌下的小姑娘忍不了!
安城多雨,地處山林之間的清水鎮,更是終年陰潮。
醒來后,她就發現貼近青石地面的衣服,濕潤了一大片。冰涼涼的貼在身上,難受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