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孩子玩鬧,到了八點多,秦元清給孩子睡前講故事,將孩子哄睡以后,秦元清來到陽臺,仰望著星空,思維陷入了沉思之中。
星空,繁星點點,一顆星星就是一顆恒星,浩瀚的宇宙,充滿著無比神秘,人類對于宇宙充滿著期待,從古至今就從未聽過對星空的暢想,這一點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一樣的。
可是別看現在人類社會經歷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可是實際上人類對于宇宙的認知非常的微小,說是皮毛都是夸贊的了,實際上對于宇宙的認識連皮毛都算不上。
登錄月球的,也就只有美利堅一個國家,從1972年12月最后一次登月,距離現在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這半個世紀,美利堅的NASA再也未曾進行登月活動,雖然有用探測器去探測火星,還發射‘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行距離極為遙遠。
可是實際上對于宇宙而言,這等探測器實際上還是顯得渺小不堪,毫不客氣的說,別看人類已經有探測器飛出太陽系,可實際上地球對于距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了解甚少,并不了解,更別說距離更遠的行星了。
每隔一段時間,NASA總是宣布,發現類地球行星,那里將是人類未來的家園,然后引發了什么星際殖民,不斷有科幻家充滿著想象力,人類制造出先進的星際戰艦,開啟星際殖民時代,去行星上采礦,去移民外星球。
可實際上,目前人類的科技,距離這一步還差得很遙遠。
1964年的時候,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提出用能量級把文明分成三個量級: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圍繞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則利用它所處星系的所有能量。
從這一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現在接近但尚未達到I型文明。
而這三個量級文明,又被稱為母星文明、行星系文明、恒星系文明。
從最新的研究來看,母星文明是指,該等級文明以所處的行星為核心,可主宰整顆行星能源的總和,行星霸主的位子,沒有任何物種可以挑戰。從茹毛飲血到核能時代,全部屬于該等級文明的發展階段。這一文明的毀滅方式也是最為多樣,從傳染病,到戰爭,資源短缺,自然災害,核戰爭,乃至小行星或彗星碰撞,人造智能造反,太陽活動劇變等,全部擁有讓文明歸零的能力,目前地球上的人類,至少已經闖過了幾關,至少闖到核戰爭和人工智能的環節了。
行星系文明,就是指圍繞某恒星公轉的所有天體的集合,包括行星、衛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和宇宙塵埃。太陽系就是一個行星系,該文明擁有開發整個星系資源的能力,可在星系間任意開發一顆行星移民或者定居,但在造反的硅基生命,或者太陽衰老死亡后,或附近超新星爆發時,還是會導致整個星系內文明歸零。
恒星系文明,可在所有的恒星間來回穿梭,整個銀河系的資源能夠隨意取用,個人可以在太陽上漫步,而機器工人能將一整顆行星內部鑿空變成工廠,已經擁有進行初步星際戰爭的實力,可戰爭失敗,或者超高能星體爆發,宇宙大爆炸,意識消散之后,一聲爆炸,或者一聲嗚咽,終究將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