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地球人類文明,差不多相當于0.5母星級文明,距離真正完整的母星級文明,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至少現在人類,要是面對核戰爭,那基本上人類文明就終結了。若是遇到小行星或者彗星碰撞,人類也是直接躺平,該做啥做啥去,然后等待著一切歸零。
秦元清意識沉浸于系統之中,看著系統商城中的航天飛機。航天飛機是可重復使用、往返于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
目前地球上出現的航天飛機,只有數款,即美利堅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現號’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以及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而這些航天飛機,毫無疑問都是乘坐7名左右航天員,其中有3名機組人員、4名科學技術專家,若是擠一擠的話可以乘坐8名航天員。
從理論上來說,航天飛機無疑是比飛船要先進的。宇宙飛船屬于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型載人航天器,它的容積較小,受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不能重復使用。而航天飛機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既能代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上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運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航天飛機為人類自由出入太空提供了很高的工具,大大降低航天活動的費用。
當然,宇宙飛船也不是沒有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畢竟航天飛機太貴了,發射一次大約要4.5億美元左右,這還是以前的美元。而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技術上不成熟導致維護檢修極其復雜、昂貴。因為技術不成熟,系統過于復雜,所以風險大,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事故都證明了這一點。
宇宙飛船雖然不能重復利用,但是單次發射回收卻是要便宜得多,而且技術要比航天飛機要小不少。
所以當初華夏決定自主進行航天工程,在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的選擇上,經過權衡利弊后,最終選擇了宇宙飛船。也正是因為如此,華夏在宇宙飛船上的進步堪稱快速,短短幾年時間,就進行了載人航天,實現了巨大的突破。如今,華夏更是已經開展好幾次載人航天,還初步建立了空間站。
可以說,如果當初華夏選擇航天飛機的話,那么也許到現在,航天飛機都遠遠沒有搞定,更別說送人進入太空,建立空間站了。
所以說華夏當初的選擇并沒有錯,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到了如今,其實也不得不想著,發展航天飛機的事,畢竟相比起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的限制顯而易見,而且一旦擁有成熟技術,航天飛機的使用成本確實要低于宇宙飛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