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推進器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提供的推力相對較少,然而一旦進入太空,它們就會讓航天器逐漸加速飛行,直至速度超過化學火箭。
實際上,等離子推進器并非是全新技術,它早已出現在多項太空探測任務中,比如美利堅NASA探測小行星的‘黎明號’探測器和東瀛探測彗星的‘隼鳥號’探測器!就是在華夏,等離子體引擎也一直處于世界第一梯隊,比如探測火星的‘祝融號’探測器,比如不久后將發射到繞月軌道的核心艙,全部都搭載著等離子引擎。
只是這些等離子引擎都屬于輔助發動機,推力和加速度都很小,要使航天器達到預定的飛行速度,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毫無疑問,目前的等離子體引擎距離秦元清定下的技術指標,有著非常遙遠的距離。
哪怕幾年過去,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承擔等離子體引擎開發與提升項目,可是也就只能實現每秒1m的加速度,這么小的加速度,毫無疑問是無法滿足太空時代的要求的。
秦元清一直堅持著在等離子引擎投入重資,就是因為電推進不受化學推進劑可釋放化學能大笑的限制,畢竟這么多年的實踐已經表明,一般化學推進劑的能量為70MJ/kg,而電推進根本不受這些限制,從理論上來說它可以達到任何能量。再者就是電推進的比沖比化學推進的比沖高很多,因此它所需的推進劑將會少的多,從而增加航天器的有效載荷,提高性能和效益!
從理論上來說,一旦實現真正的等離子體引擎,那么人類登陸火星的時間將會從250天縮短為39天。
“現在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可控核聚變裝置如何小型化,才能安裝上等離子體引擎上面,不解決這個問題,靠著太陽能發電,那么它的缺點將會非常明顯,無法提供大推力,也無法高持續提供動力!”方展說道。
誰都知道電推進有著比化學推進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為何到了現在,電推進始終都是屬于輔助功能,就是因為這里面還有很大的問題沒能解決,不解決這些問題,電推進就無法真正的取代化學推進。
“可控核聚變小型化的事,交給我來解決!”秦元清平靜地說道。
他既然能夠設計出‘金烏裝置’這樣的龐大物件,自然也可以根據航天器所需的動力,設計小型的‘金烏裝置’,其中的原理是一樣的。
要說全世界最懂可控核聚變的,非秦元清莫屬!
在學術界,實際上關于電推進,是有兩種主流觀點的,一種是利用太陽能,一種是核動力。
太陽能作為動力來源這種主流觀點,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在太空中,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太陽能,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可是遠超地球,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提出一種設想,那就是在太空中太陽能發電,然后將電輸送到地球。
所以只需要使用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提供很大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