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平方的太陽能發電場一小時發電近1.3萬度,24小時就是31.2萬度,一年就是11388萬度,要知道三峽水電站一年的發電總量大概在1000億度左右,如此算下來的話,差不多有1000萬平方左右的太陽能電板的發電量就可以當一個三峽水電站了。
要知道一個三峽水電站的總投資,僅僅只是賬面上能夠統計的就達到了1000多億華幣,如果算上移民等等費用,投資額就更加的浩大了。
然而此時在太空之中要建設一座1000萬平方的太陽能發電場,它的成本不到200億,連三峽的七分之一都不到,這在以前是是想都不敢想的,空天飛機的普及,讓往返太空之間的成本越來越低,成本最大的反而是這些高科技的太陽能發電板。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空之中,一面巨大的鏡子越來越大,很快面積就超過1000萬平方,在地球上都已經能夠用肉眼看到。
“200億就能夠在太空之中建造一個三峽水電站!”
“太空之中1000萬平方的太陽能電板發電量相當于一個三峽!”
“新的能源時代已經到來,國家計劃全面淘汰傳統的燃油汽車,大力推廣新能源電動汽車。”
華夏官方的宣傳渠道,從電視新聞、報紙、網絡等等,類似于這樣的標題再一次的引爆了整個華夏,其中詳細的數據就是引用了復云集團新建好的這座位于太空之中的太陽能發電場數據。
當看到詳細的數據,無論是華夏的國企、央企,又或者是華夏的民間資本和力量,所有的人眼睛一下早就變的通紅。
投資200億不到就能夠在太空之中建造一座三峽水電站,這其中的利潤有多龐大,隨便一個人都能夠知道,現在的電價,即便是民用電價現在也有0.5元一度左右,一年發電1000億度,也就是近500億的產值。
即便是這個產值進一步縮水,算0.25元一度電,一年也是有250億的產值,投資200億,1年就可以回本,甚至還有盈利,天底下可是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生意了。
要知道資本在很小的時候,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可是資本一旦上億,想要獲得如此高額的回報率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是幾百億的投資,這其中的利潤就足以讓人瘋狂。
整個華夏資本力量還沒有從太空農業的巨大收益之中回過神來,這邊太陽能源的項目又讓他們恨不得將自己身上的最后一分錢都投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