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早有造紙技術,而且很先進,但紙張對百姓來說還是很貴,跟本買不起。
所以趙括只能自己建廠,反正造紙簡單,雖是粗紙,但也夠用,而且南陽木材資源充足,完全不用擔心原料問題。
印刷廠不只可以印書,趙括還令宣傳部開始發行報紙,每三天發行一次,報道南陽縣發生的事和政令。
還派人到各村講解和讀報,從剛開始的每次發行一千份到現在每次發行三千份。報紙第一頁正面每次都是趙括畫像,雖是黑白的,但栩栩如生,每次發行的第一篇都是報道趙括的,把南陽縣發展全歸功于他,使他的形象慢慢深入人心,畢竟這兩年來百姓有目共睹。
為了人口,趙括還令有親朋好友在廣安郡或廣海郡的寫信,把南陽縣描寫成天堂,讓他們遷過來,可謂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的想辦法擁有更多的人口。
為此,趙括還派四個營在與廣安郡和廣海郡交界的地方保護遷過來的百姓,趙括還親自寫信給廣安郡和廣海郡守,讓他們不得阻攔。
氣得兩郡郡守亂摔東西,在上報巡撫沒用后,直接上書朝庭。
可是沒有用,朝庭直接駁回,還批注:都是趙國百姓,有自由之身,遷居何處是自由。
邊界是忙碌的,也有不土匪聽說南陽富饒,想要過來打家劫舍,結果可想而知,又為苦力營增人。
更有不少土匪直接下山,不想當土匪,來到南陽縣當農民。當初誰還不是為了一口飯吃當了土匪,現在南陽縣大發展,只要努力,不怕餓肚子,誰還當土匪,把命掛在庫腰帶上,隨時可能丟了性命。
這樣的土匪還真不少,但只要真心改過,不是好吃懶做,趙括是來者不拒,也變向地幫了廣安郡和廣海郡,讓他們的治安好了不少。
大旱嚴重,但南陽縣發展沒有落下,由于做了準備,對南陽縣的影響不大。但英州就不一樣,這旱災的重災區變成了英州,更讓英州百姓叫苦不迭,遷往南陽縣的百姓更多。
只是一個旱季,讓南陽縣人口足足漲了三分之一,這可是十來萬人口,讓南陽縣人口突破四十萬大關。
人口猛增,對南陽縣壓力非常大,不管是糧食,還是各種物資,都緊張。還好六月的糧食收成不錯,糧食供應勉強能支持到下季收成。
現在已是十月,新開墾的水田早已種上水稻,但雨季還沒到來,再晚來可能要出現水災了。
原先規劃的水庫已經全部建成,可是現在由于遷來的人口太多,分散安置不下,不得已又建了三個鎮子。三個鎮子現在只是簡易聚集地,非常簡陋,要等明年旱季繼續建設。又在鎮子周邊開墾了大量水田,要等雨季來臨才能播種,不像其它地方,又快到了收成季節。
南陽縣水稻成熟周期是三個月,由于不是春夏秋冬,只分雨季旱季,有別于趙國其他地方。正常是三月底播種,四月份插秧,六月份收成,七月底播種,八月份插秧,十月份收成,十一月底播種,十二月份插秧,二月份收成,收成和播種要漸隔一個月左右。
付出的勞動和收獲是成正比的,南陽縣的百姓看著一片片金色的田野,眼色都充滿希望,不再像前幾年看到雨季來臨,都死氣沉沉,也不知道,每年雨季,有多少百姓冒雨狩獵,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孤兒寡母的,日子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