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法三章,李承乾只能接受。
等他離開后,唐皇李世民站在大殿中央,望著東北方向佇立良久。
直到一名身穿綠色官袍,溫文儒雅的中年官員從殿首的帷幕后走出來。
李世民沒有回頭,問道:“依你之見,太子究竟是以退為進,還是真想遠離長安,置身事外?”
“臣擅長的是天象星占,不擅看人面相,若是臣的好友袁天罡,或許能回答陛下,臣卻不敢妄言。”
中年官員俯首道:“臣唯一能確定的,是太子殿下真心想要經營遼東,平定高句麗,為大唐開疆擴土。若是如此,無論太子殿下初心為何,于大唐而言,總是好的。至于陛下的擔憂,不無道理。
但換個角度看……從古至今未有千年王朝,數百年后倘若中原大亂,大唐江山風雨飄搖之時,遼東太子殿下一脈或可入關中原,匡扶社稷。便似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再造山河,為漢朝續命兩百年。”
這名綠袍官員為太常博士李淳風!
負責星相祭祀之事,品階并不高,但卻是天下間有名的道士,深得唐皇李世民信任。
所以,才敢說出“幾百年后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這種話。
而李世民也對李淳風的直言直語習以為常,聽完他的話后,沉思片刻,終于輕輕點頭。
“愛卿所言有理,那便擬旨吧。”
“擢冊封故禮部尚書武士彟次女武照為太子妃,擇中秋完婚。另劃分營州以東之地,建大唐安東都護府,命太子李承乾為大都護,統領一切軍政,年后上任……”
話音響起時,自有太監在提筆急書。
先將圣上所言記錄下來,隨后再擬定正式的圣旨。
大殿內外,太監宮女和侍衛無不心神激蕩。
誰都知道,這兩份圣旨一旦發出,將會在長安乃至整個大唐掀起何等驚濤駭浪。
對于大唐蒼生黎民而言,朝堂上的一粒灰塵,落在他們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何況是這等事關太子的大事。
不過,也有不少人驚疑。
為什么圣旨中只有冊封安東都護府大都護,卻沒有罷太子封王的內容?
當然。
帝心難測,也沒有人敢多問。
李淳風面容平靜,心中卻在暗自沉吟,自己能為太子做的也就只有這么多了。
……
東宮,崇文館。
李承乾從皇宮回來后,自是第一時間將事情原原本本和武照復述一遍。
聽到皇帝會下旨冊封她為太子妃,并在中秋完婚,武家小娘子頓時雙眸含笑地依偎在李承乾懷中。
“千頭萬緒,現在才踏出第一步。”
李承乾摟著她凹凸有致的嬌軀,沉聲道:“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準備,眼下最重要的是往遼東送人!普通百姓也好,修行者也罷,士農工商……咱們全都要,越多越好。尤其是今年大災,災民數量龐大,只要愿意去遼東的,全部包路上的食宿,到營州后每戶再給五貫錢的安家費!”
這個條件,不可謂不優渥。
至少,遠比逃荒淪為流民,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直接餓死要好得多。
李承乾剛從鄭家得到了一百萬貫錢和五十萬石糧草,剛好有了用武之地。
按照每戶平均三口人計算,鄭家那一百萬貫錢就能往遼東送二十萬戶,六十萬人!
有了這些人,遼東也就有了發展的根基。
李承乾也不擔心自己出手太闊綽,會引起李世民的懷疑。
兩人都約法三章了,區區一些銅錢的來源,還有什么好計較的。
況且,如今河北大災,朝廷正在為怎么安置災民頭疼。
要知道,大災之年最容易生出禍端。
災民一旦聚集,稍有人蠱惑,就可能會引發叛亂。
李承乾將大批災民,送往遼東,也算是為朝廷分憂。
武照聽后輕輕點頭,舉一反三道:“嗯,人是一切的根基,不只普通百姓,還要網羅人才。等陛下的圣旨下來,咱們可以以安東都護府的名義貼榜文,廣招天下英杰去遼東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