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時,才做出決定。
“樹”!
李承乾最終選擇這個字,而放棄了“山”字。
原因有二。
其一,雖然現在天地間最高的是山,但在太古時代,大地上最高的卻是作為天地橋梁的建木。
何況,山再高,樹只要長在山頂,便始終壓山一頭。
其二,山是“死”的,從誕生成形的那一刻開始,高度便基本固定。
縱然還會隨著地殼運動而增長,速度也極其緩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樹則不同。
樹是“活”的,可以無限生長。
故而銘刻“樹”字,或許可以讓李承乾的脊柱擁有無限可能!
代表“樹”字的經文,李承乾從浩瀚如海的古詩文中挑選出了兩句。
僅僅踟躕片刻,李承乾便打算和“天”字符一樣,先修煉一句。
等第一句大成,再修煉第二句。
值得一提的是,李承乾原本還在“樹”字和“木”字之間有過猶豫。
這兩個字,意思相近,力量屬性也可謂一本同源。
“木”字還是五行之一。
照道理,修煉“木”字符似乎更好。
但李承乾最后還是舍“木”而留“樹”。
首先,木也是“死”的,樹死后留下的遺體才叫木。
其次,木的含義太廣。
正因為如此,博而不精,反倒不如“樹”一以貫之,更容易修煉到極限,掌握終極道藏。
“日出扶桑底,云生建木巔!”
十個字,李承乾按照古人的書寫方式……
從脊柱第一節開始,從上至下,每節脊骨一個字,依次以神念銘刻。
雖然李承乾心目中的第一神樹是建木,但修煉字符也須講究循序漸進。
建木通天,曾作為天地橋梁屹立無盡歲月。
其奧妙,比昆侖山更甚。
所以,李承乾先從扶桑樹開始領悟“樹”字符。
相比而言,扶桑樹為太陽棲息地,代表光明和生機。
更純粹!
對滋養肉身,也有相當大的裨益。
當李承乾將十個字的詩句銘刻完成,便可以神念內視,“看到”白玉脊骨上十個字痕熠熠生輝。
和上次一樣,李承乾腦海嗡鳴驟響,有一座無形的大道之門被打開。
以“日出扶桑底”為總綱,無數與“扶桑樹”有關的道密,化作經文,編纂成經書,漸漸在腦海中浮現。
明神玉骨道體的強大,再一次讓李承乾自己為之驚嘆。
有了這部“扶桑樹經”,他只需花原本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領悟部分“樹”字符的奧秘和力量。
領悟字符,不同于沖關或煉化真元。
隨時可以停止,完全無需擔心被打擾后會走火入魔。
故而李承乾就在書房,閉目“觀閱”腦海中的“扶桑樹經”。
每一頁,他都能很快看完,并記住。
不過光看完不行,還得仔細品讀理解。
就像是前世看文言文的翻譯,也得自己思考才能參悟文章的精華。
三天時間,自然不足以讓“樹”字符有突破性的進展。
明神玉骨道體再強,也不至于讓他在三天就掌握別人要幾年,甚至幾十、幾百年才能練成的神通。
即便是當年的猴子,在斜月三星洞也總共修煉了好幾十年。
這一天,李承乾不得不暫時中止領悟。
因為中秋佳節,婚期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