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大明因為穿越者的原因,科技飛速進步,生產力巨大提升后,其經濟模式也開始了劇變。
以前,大明的財政收入從來都是以農業稅為主,占比高達八成甚至更多。而現在,已經跌到了三成以下。蒸汽機的出現,不過七八年的時間,就培育出了一個新興的工商階層——后世的教科書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機,誠非虛言。
經濟上的巨大改變,自然會引起政治的改變。從上而下,叫改革。從下而上,叫革命。作為現任皇帝,朱由棟當然希望這場變革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所以,大明朝的政改是必須的。而在此之前,實地調研也是必須要做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在這一點上,菲利普比朱由棟有優勢一些。中央集權制確實對穿越者實現獨裁有好處,但也會導致改革變得艱難。而西班牙國內松散的邦聯體制,雖說讓菲利普要聚合全歐力量辦事難度大了很多。但真要說到整改,菲利普比朱由棟要輕松多了:朱由棟是要在已有的東西上去動刀,而菲利普是在沒有的地方新添置東西。
這就是文化不同,帶來的政體不同吧。
不過,當朱由棟已經開始琢磨著對政體進行大改的時候,菲利普卻還來不及對這些東西進行思考。因為,此時歐盟與奧斯曼的戰爭,陷入了焦灼。
耶路撒冷戰役失敗后,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損失的歐盟不得已改變戰略:從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而其攻擊的重點,就是亞歷山大。其目的,是拿下這里后,利用尼羅河下游的糧倉補益歐盟的糧食——小冰河氣候是公平的,對處于高緯度的歐洲影響更大。
雖說菲利普此時有‘天璇’的天賦對抗天災,但,無論如何,歐洲此時的糧食產量也就是剛剛夠吃。而且歐洲和大明一樣,隨著工廠越建越多,也越來越明顯的出現農夫進入工廠,導致農業勞動力減少的情況。所以,為了維持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以及為這些軍隊服務的民夫,歐盟也需要一個穩定、優質的糧食產地進補。
然而,哪怕是重點進攻,仍然很不順利。
1625年12月,在經過長達八個月的戰斗后,歐盟聯軍終于摧毀了亞歷山大城西面的三道防線,并用重炮轟擊亞歷山大城墻,順利將其擊垮。
然而,就在南線指揮官腓特烈大松一口氣,覺得可以對菲利普有所交代的時候。進入城內的歐盟士兵,卻在各種街頭巷尾,遭到了無情的射殺!
堅韌的奧斯曼俄羅斯裔指揮官鮑里斯,打定了主意要在這里戰死,所以選擇了城破后繼續巷戰!
慘烈的巷戰持續了整整三個月,整個亞歷山大城都化為了廢墟,歐盟聯軍已經控制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區,但殘余的奧斯曼士兵就是死戰到底,決不投降。